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

景铄看科技 2025-11-07 10:30:12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要看清这场竞赛的本质,不能只盯着芯片、算法这些显性成果,而要看到背后更深层的产业链控制权、规则制定权和人才流动权。   美国的优势从来不只在于技术领先,更在于它能调动全球资源,把盟友变成杠杆。比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拉上日本、荷兰对中国进行设备和技术限制,形成了一个封闭却稳固的技术圈层。   而中国面对的,不只是封锁本身,更是如何在这个圈层之外,独立构建一个能打硬仗的自主体系。   从过去几年的应对来看,中国并非没有进展。无论是芯片自研能力的提升,还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的局部突破,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但这些进展更多是“点状”突破,而不是“面状”突破。也就是说,某些技术节点可以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实现赶超,但要建立一个完整、稳定、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需要的是时间、积累和制度协同。   美国把控的不是某一个技术瓶颈,而是一整套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不靠一两项技术领先,而靠制度、教育、资本、市场的合力驱动。   尤其是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措施一再升级,本质上是试图延缓中国科技体系的成长速度,为自身争取战略缓冲期。   而中国必须面对的是,在这样的限制环境下,如何在有限的国际合作空间内,最大化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并不容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端光刻机,中国目前仍高度依赖海外关键设备。虽然国内相关企业已有布局,但从实验室走向商用,从小规模制造走向大规模量产,中间的技术难点和产业磨合远比想象复杂。   一项技术,从原理可行到产业可用,至少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周期。而美国和其盟友的封锁,正是在这个“爬坡期”发力,意图让中国在关键时期“断粮”。   但正因为难,所以更要做。从中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越是被“卡脖子”的领域,越是倒逼我们加速自主创新。   上世纪的“两弹一星”如此,今天的科技攻关亦是如此。中国的优势在于制度的组织力和资源调动能力,这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方向明确、路径科学、政策得力,再难的技术也有破解的可能。   而另一个更需要关注的点是,如何让科技成果在国内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很多时候,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市场、制度、资本、人才没有形成合力。   比如芯片设计领域已有一些优秀企业崭露头角,但如果下游的制造、封装、应用无法跟上,这些设计能力就很难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中国不能只靠“攻城型”科研团队解决单点问题,更要打造“守城型”产业生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稳定运行、协同发展。   再看国际环境,美国虽然联合盟友针对中国设限,但也并非没有代价。这种“筑墙”策略短期看似有效,但长期可能导致全球科技体系的分裂。   一旦形成“两个系统”,美国也将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技术反馈与产业合作。这种“双输”的局面,不是所有盟友都愿意长期承受的。   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已经说明了这种不确定性。中国要做的,就是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寻找可能的合作缝隙,不断扩大技术朋友圈。   说到底,技术竞争从来不是一场公平的竞赛。谁先制定规则,谁就占据先机。中国如果要在未来的全球科技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能力制定自己的规则,而不是被动适应别人的游戏。   《联合早报》的这篇评论,有其冷静的观察,也有其现实的提醒。美国在组织全球资源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中国的追赶路径也并非无解。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把握确定的战略方向;是否能在困难面前保持足够的韧性和耐力。   科技自主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口号战,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体系战。真正的胜负,不在一时一地,而在能否构建起一个不依赖他国、能持续迭代的创新生态。   这场生态之战,才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倾国之力去赢下的关键战役。它决定的,不只是技术领先与否,而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和安全感。   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两项技术突围换来全局安全,必须在制度、教育、资源、政策的全链条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只有这样,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0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