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解除对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及内政部长哈塔卜的制裁,中方投出弃权票。决议由美国草拟,美方代表沃尔兹称,这是叙利亚“走向辉煌的新契机”,叙利亚将迎来“崭新的时代”。中方则表示,安理会应充分考虑叙利亚的反恐与安全形势,防止资金和武器流入恐怖组织。 这次决议的通过,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叙利亚政权的某种“松绑”信号。沙拉和哈塔卜曾被视为叙利亚国内强硬路线的代表人物,在过去十余年中,因涉嫌侵犯人权、打压反对派及与恐怖组织关系暧昧等问题,一直处于西方国家的制裁名单之中。 如今,这份“黑名单”被打了个洞,意味着国际社会对叙利亚政权的态度开始发生某种微妙的转变。 美国在这个节骨眼上草拟解除制裁的决议,背后蕴含的不仅是简单的外交手势,更是一种战略上的重新布局。 在中东局势不断动荡、地缘政治板块持续移动的背景下,美方试图通过释放有限的善意,引导叙利亚走向“可控”的局面。 沃尔兹的发言虽显得乐观,称叙利亚将迎来“崭新的时代”,但这类表态往往掺杂了大量的外交辞令,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希望在伊朗、黎巴嫩、以色列等多方角力的中东棋局中,为自身争取更多回旋空间。 而中方的弃权票,则是一次耐人寻味的立场表达。弃权并非反对,而是一种“不支持、不阻拦”的态度。 在当前国际局势极其复杂的背景下,中方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原则:尊重叙利亚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强行干涉内政。 同时,中方也始终高度重视中东地区的反恐形势。过去几年,叙利亚虽然表面上战火趋缓,但多股恐怖势力仍在暗处活动,特别是在西北部边境地区,极端组织依然伺机而动。 中方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反复强调解除制裁应当有前提,必须确保不会间接助长恐怖势力的滋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制裁的解除,是叙利亚政权的一次“阶段性胜利”。但胜利的背后,是众多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 其中首要的就是重建。一个国家在十余年战乱之后,基础设施几近瘫痪,经济体系崩溃,民众流离失所,重建所需的资源和资金量庞大到难以想象。 然而,没有外部资源的注入,仅凭叙利亚一己之力,几乎无法负担起这份沉重的账单。 美国的这份决议,某种程度上为叙利亚打开了一个“资金通道”的可能,但如果这些资金没有被严格监管,很难确保不会再次流入错误的手中。 这也是中方所担忧的部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国际社会在解除制裁的过程中放松了监管,极端主义组织往往会乘虚而入。 过去就曾有类似案例,某些地区在解除制裁后,表面是和平进程,实则是恐怖组织的“资本扩张期”。 因此,中方强调的“防止资金和武器流入恐怖组织”,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对中东复杂局势的清醒认知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这次表决中投下了赞成票,这是一个信号:莫斯科希望叙利亚尽快回归正常国家轨道,逐步实现政治稳定,从而实现其在中东的既定战略目标。 而美国的这一决议草案,虽然表面上与俄罗斯立场接近,但底层逻辑并不相同。美方更倾向于“选择性接触”,即在保证自身战略利益的前提下,适度接纳叙利亚参与国际事务,但并不急于推动其全面回归。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弃权策略,反而显得更加稳健与克制。没有盲目追随,也没有公开反对,而是基于对地区局势的综合判断,选择了一条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路径。 毕竟,中国在中东地区始终坚持“劝和促谈”的外交方针,不搞地缘争夺,也不输出意识形态,而是希望通过多边机制,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利益和责任。而在这场关于制裁与解除、制衡与放行的博弈中,叙利亚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依然在现实与希望之间艰难行走。 国际社会每一次决议,都仿佛一枚石子,投入这潭尚未平静的湖水,激起的涟漪,终将影响未来的走向。 素材来源:美国提案,中国弃权 2025-11-07 12:24·直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