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唯一的亲弟弟周同宇,建国后是工业部门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后因病不能正常上班,被有关部门安排到内务部做参事。 在中国现代史上,周恩来是一位广受尊敬的政治家。在他众多的亲属中,有一位与他关系最为亲近的弟弟周同宇,原名周恩寿。 1928年,为了保护家人免受牵连,周恩来要求家中主要亲属全部改名。从那时起,周恩寿便一直以自己的字"同宇"为名,直到离世。 兄弟二人的童年并不富裕,家道中落的周家只能依靠八叔的照料维持生计。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赚的工资仅够自己生活,这使得年仅9岁的周恩来不得不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 14岁时,生活困顿的周同宇告别了淮安老家,跟随二哥周恩溥来到天津投靠四叔。在天津期间,周同宇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不仅成绩优异常常跳级,放学后还主动帮助四叔家做家务。 1921年,周同宇考入南开中学,这所学校不仅是他的母校,更是他思想进步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觉悟社"的交通员。 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举行婚礼时,周同宇陪同邓颖超的母亲一同前往广州参加。五年未见的兄弟在广州重逢,组织上随即决定派周同宇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7年,一段感情纠葛改变了周同宇的革命生涯。当时正在恋爱的周同宇得知心上人突然离开,前往四川与他人相恋。他向组织请假前往四川寻找那位姑娘。当周同宇从四川返回武汉时,遇到了从上海赶来的周恩来。 周恩来认为弟弟擅离职守,严肃地提出要对他进行"撤职查办"的处理。这个处分导致周同宇一度离开了革命队伍,回到东北谋生。 然而,1928年的一次偶然事件让周同宇重新证明了自己的革命立场。当年5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途中遭遇特务跟踪。 在这危急时刻,周同宇接到了兄长的求助信,他立即展开行动,成功地掩护了兄嫂安全转移。这次援助让周恩来深深铭记,认为即便弟弟已经脱离组织,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忠诚。 1934年,周同宇的四叔在天津去世。作为四叔的嗣子,周同宇主持料理丧事时,特意在讣告上用周恩来的乳名"大鸾"来代表兄长。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兄长的体谅,因为当时周恩来正在进行长征。 经过多年努力,周同宇终于在1945年重新与党组织建立了联系。1946年,兄弟二人在阔别18年后在北平重逢。 在叶剑英的安排下,周同宇回到天津开设了"民生货栈",以做生意为掩护为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和物资。这段时期,他与地下党员周世昌保持着密切联系。 1947年,周同宇因身份暴露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他只承认与周恩来的兄弟关系,对其他问题一概不予回应。 最终在周恩来的老师等人的营救下,周同宇获得释放。出狱后,他继续与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为革命事业默默工作。 解放后,周同宇夫妇前往北平面见兄嫂。周恩来建议他先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这所学校专门负责国民党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 周同宇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后,被分配到北京钢铁局工作。这标志着他正式回到了革命队伍,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周同宇进入北京钢铁局工作,担任科长职务。这个职位对于总理的弟弟来说,显得格外普通。 1959年,周同宇偶遇在内务部担任部长的老同学曾山。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原因,在陈赓将军的建议下,周同宇被调到内务部工作。 尽管以周同宇的资历和能力本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但周恩来对曾山特别交代,要求安排周同宇担任低职务、享受低待遇。这体现了周恩来对待亲属的严格标准。 进入60年代,周同宇的胃溃疡病情日益严重,经常需要请假在家休养。周恩来虽然安排他到外地疗养,并请著名医生为他治疗,但病情仍未见好转。 1963年,59岁的周同宇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这个决定让周同宇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度陷入困境,因为当时家中还有四个孩子正在上学。 为了帮助弟弟度过难关,周恩来每月都从工资中拿出200元交给侄女周秉德,让她转交给父母。这笔钱占到了周恩来工资的三分之一,有时甚至达到二分之一。 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1968年,直到周同宇的六个子女全部参加工作。即使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周恩来也会通过卫士将这笔钱按时送到弟弟家中。 在晚年,周同宇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他14岁离开淮安老家,此后再未能踏上那片土地。 当地方政府提出要修缮周家老宅时,周恩来明确表示反对,不允许搬迁院子里的住户,也不同意对房子进行维修。他认为这会助长封建主义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风。 周同宇提出想回老家看看时,周恩来也予以否定。他认为即便周同宇是普通百姓,一旦回乡也会给地方增添负担,因为他毕竟是总理的弟弟。 这种严格的要求一直持续到周恩来去世。等到周同宇想要回乡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长途奔波。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同宇表达了将骨灰安葬在淮安老家后院的愿望。这个愿望寄托着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我是周恩来曾经的妻子,我想跟他见一面,麻烦您帮我通报一下!”1953年,一位名叫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