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塑骨见真章 ——王红东雕塑艺术工作室巡礼 春樱落尽又见秋霜,与雕塑家王红东

马金萍爱文学 2025-04-10 21:59:47

青泥塑骨见真章 ——王红东雕塑艺术工作室巡礼 春樱落尽又见秋霜,与雕塑家王红东已近两载未曾谋面。自他将工作室从华联迁至欧亚汇集,天南地北的物理距离,加之我年年赴琼岛越冬,他终日埋首泥稿之间,竟让上次围炉夜话的场景,在记忆里凝成了永不褪色的琉璃盏。 此番重逢,恰逢他应日本文化协会之邀东渡交流。穿过钢筋森林叩开工作室的刹那,记忆的卷轴蓦然展开——十五年前华联五楼的惊鸿一瞥,拈花罗汉眉目含禅,鎏金佛首宝相庄严,文化名士的青铜塑像在光影中吐纳呼吸。彼时初出茅庐的年轻匠人立在满室杰作间,报出的润格却低得令人心惊。"不过挣些灯油钱罢。"他摩挲着未干的泥胚,指缝里漏出的叹息,竟比青铜更沉重。 鲁美科班出身,长影淬火历练,这位本应在吉大美院传道授业的艺术家,终究困顿于时代的荒诞剧里。当速写讲义撞上官场厚黑,当雕刀锋芒刺痛权欲神经,图书馆古籍堆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然而尘埃落满的借阅台前,他竟辟出方寸净土,让《思想者》在借书卡间重生,令《大卫》自期刊索引里苏醒。 暮色漫进工作室的窗棂,照见案头新塑的达摩像。粗粝的陶土裹挟着千年禅意,衣袂褶皱里藏着六次东渡的惊涛。红东斟着普洱笑道:"当年那些作威作福的,坟头草都三尺高了。你看这达摩面壁九年,影子都刻进了石壁。"茶烟袅袅中,满室作品忽然都活了过来——拈花的手势,垂目的弧度,每道刻痕都在诉说着:真正的艺术从来不需要镀金。 临别时他赠我新作《破壁》微缩稿:怒目金刚振臂裂石,飞溅的碎片化作漫天星斗。机场送行的人群里,我忽然读懂了他微信签名——"泥胎入窑日,正是破茧时"。或许真正的雕塑家,本就是用岁月作刻刀,将自己也雕成了传世之作。 归途车过净月潭,手机震动传来他的新作:富士山麓的樱花树下,鉴真法师的衣带正卷起太平洋的潮声。附言简简单单:"用关东泥塑的,比青铜多三分温润。" 后记: 塑魂何必倚金铜, 百炼泥胎自不同。 莫叹人间少青眼, 千秋功业在刀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