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令妃生下第一个孩子还未出月子,乾隆就迫不及待宠幸她,此后10年她怀孕

如梦菲记 2025-07-14 10:53:10

1756年,令妃生下第一个孩子还未出月子,乾隆就迫不及待宠幸她,此后10年她怀孕7次!可奇怪的是,她生一个孩子乾隆就送走一个从不让她亲自抚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29岁的魏佳氏在圆明园五福堂生下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皇七女,后来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她刚刚生产完,还在坐月子期间,乾隆就频繁出入她所住的宫所,几乎天天前去看望。   魏佳氏作为汉人出身的包衣女子,此时已经深受乾隆宠爱,这种急切的亲近在后宫中非常罕见,一般妃嫔刚生产完皇帝都会避嫌,避免影响身体恢复,但乾隆对此并未顾忌。   从这年开始,到乾隆三十一年为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魏佳氏总共怀孕七次,她一共育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频繁的怀孕和生产对她的身体构成极大负担,清宫记录中提到,每次她刚刚生产完没几个月,就要开始服用安胎药,御医频繁出入她的宫所为她诊脉开方。   可贵的是,她从未公开表示不满,也没有借机逃避这些义务,她知道自己身在深宫之中,凡事要先考虑皇帝的意愿。   尽管乾隆如此宠爱魏佳氏,她的每一个孩子却在出生后不久就被抱走,交由其他妃嫔或宫中嬷嬷抚养。   这种安排在清宫并非全然罕见,出身贵族的皇子或公主多由嬷嬷或受信任的宫人抚养,但像魏佳氏这样,每胎孩子都不让亲自照料,频率之高,引起了众多议论。   有人猜测乾隆是怕她因抚育孩子而影响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也有人认为这是清廷维系后宫势力平衡的一种方式。   魏佳氏出身内务府包衣,身份卑微,在清朝讲究出身门第的制度下,汉人女子即使进宫,也难以获得重用,她能从小宫女晋升为贵人,再逐步升为贵妃、皇贵妃,除了容貌端庄,更因她行事稳妥,从不越界。   她性格沉静,对宫廷规矩熟悉,不争不抢,却能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的家族因她得宠而得以抬旗,从汉人抬入镶黄旗,这在清代几乎是极其罕见的殊荣。   魏佳氏在生育方面十分辛苦,嘉庆帝永琰就是她的儿子,他出生于1760年,那时魏佳氏仍在频繁地怀孕,她每次生育之后,不久又重新怀孕,身体逐渐被透支,到了最后一胎时,她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   御医屡次上奏称她气血亏损,但她没有停下来休息的选择,她知道,只有继续维持乾隆的宠爱,才能保住她在后宫的地位,也能让家族受益。   她的孩子多数由其他妃嫔抚养,比如十四子永璐出生后由纯惠皇贵妃抚育,十五子永琰则由慎嫔照料,令妃和这些孩子的关系变得疏远,许多孩子年幼时甚至记不得亲生母亲的样子。   宫规规定,皇子为避私情,不得由生母抚养,表面上是制度安排,实际上却是皇帝对后宫势力的警惕,魏佳氏越受宠,乾隆对她的防范就越多,她的处境始终处在一种被“善意限制”的状态中。   1765年,魏佳氏被封为皇贵妃,她此时已成为后宫实际上的主事者,虽然名分低于皇后,但由于孝贤皇后早逝,她成为乾隆最为倚重的女性,她不但管理内廷,还随乾隆南巡,足迹遍及江南。   乾隆借此向朝臣传递一种态度,即只要忠心顺从,即使是汉人,也可位极人臣,这种安排在当时具有明确的政治意义,既是宠爱,也是一种策略。   1775年,魏佳氏病逝,享年48岁,她去世时身体极为虚弱,多年服用含朱砂的镇痛安胎药,使得身体积蓄大量毒素,她被追封为令懿皇贵妃,安葬于乾隆为自己修建的裕陵地宫。   1796年,嘉庆帝即位,追封生母为“孝仪纯皇后”,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被追封为皇后的汉人女子,乾隆特意将她的神位安置在自己神主牌位旁,显示出对她的认可和尊重。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裕陵,打开地宫时发现她的遗体保存完整,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她长期服用朱砂所致,毒素阻止了尸体腐烂。   这件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她生前为后宫劳心劳力,死后却因身体毒素未散成为研究对象,她一生被制度限制,被身份束缚,却在沉默中完成了身份的飞跃。   她的一生看似顺遂,其实承担了远超常人的辛苦与隐忍,从宫女到皇贵妃,再到嘉庆帝的生母,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权力之中谋得一席之地,却始终失去做母亲最基本的权利,她用身体换来荣耀,却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趣历史网——令妃刚生产不久,乾隆为什么急着宠幸她?

0 阅读:3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