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妇说了两个字,陈毅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陈毅在南方山区坚持游击战,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北上后,敌人对南方游击根据地展开全面清剿,局势极为严峻,很多地方武装都遭到摧毁。 陈毅和为数不多的游击队员仍然在赣南一带坚持斗争,日子异常艰苦,缺衣少粮,信息封闭,游击队和中央的联系已经中断近两年,山林之中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 这个时期,国民党改变了作战策略,从正面进攻转为政治瓦解,试图利用叛变人员布设圈套,陈海,曾是一名地下党人,熟悉游击队的行动方式与交通网络,因为叛变,他成了敌人的一枚棋子。 他按敌人的授意,写信给陈毅,称中央来人,约他到县城的一家酒店密会,信的内容很谨慎,用词准确,没有露出破绽,陈毅收到信后心情复杂,一方面对重建联系充满渴望,另一方面警觉之心并未放松。 信送到山中不久,陈毅便开始反复思量这次约见,山中没有任何关于中央调动的消息,也没人通报过陈海会前来联络。 尽管信中措辞平和,但其中的紧迫语气和不合时宜的时机,让陈毅总感到哪里不对,他没有立即按信中的时间前往,而是决定先行下山打探情况,看看陈海是否可信,周边有没有异常动静。 陈毅和黄赞龙乔装成教书先生,从偏僻小路进入县城,他们没有立刻去酒店,而是先绕道去了陈海的住处,陈海不在家,家中只有其妻正在门口洗衣。 陈毅并未在门口久留,只是随意停了一下,准备以平常心观察动静,就在这时,陈毅听见陈海的妻子说了一句他“去了团部”,这句本不算特别的话,却让他产生了怀疑。 因为对方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这句话听起来更像“去了糖铺”,糖铺,是游击队设在城中秘密的交通联络点,一般人并不知情,即便陈海是地下党,他也不应轻易在家中提及这个点位。 如果真的去“团部”,那是正规军的组织架构,不应由地方的地下党随意出入,如果真是“糖铺”,那更说明问题,陈毅意识到,这句模糊的话中可能藏着破绽。 带着疑问,他悄悄去了糖铺附近,进行观察,走近后,他注意到街面上有不少陌生面孔,言语中带着外地口音,不像本地人。 几家店铺的伙计看上去神色紧张,街角站着一些衣着整洁却不合身份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这些迹象与他平时熟悉的联络环境完全不同,他顿时明白了,这里布下了埋伏。 他迅速离开糖铺,沿着来时的小路撤出县城,并未惊动埋伏人员,他赶回山中,将此事通报队伍,并立即组织转移。 敌人很快察觉事情败露,陈毅未如约到场,推测他已识破圈套,便展开追击,他们放火烧山,妄图用火势迫使游击队现身。 梅岭山林干燥,火势蔓延迅速,炽热的气浪逼得人喘不过气来,游击队分散隐蔽,陈毅带着几名战士钻入一处石缝中暂避,山林中烟雾弥漫,树木哔哔剥剥炸响,山顶火光冲天,此时弹尽粮绝,形势极其危急。 陈毅在石缝中静坐,望着远处敌军的身影,冷静思考出路,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纸,写下三首诗,字字铿锵,记录下此时心境与誓言。 这三首诗后来被称为《梅岭三章》,其中有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成为广泛流传的句子,也成为那个年代无数抗敌战士的精神象征。 火烧整整一夜,天亮时突降暴雨,山火被浇灭,敌人未能搜到游击队踪迹,狼狈撤退,陈毅趁此机会带领队伍再次转移至更深处山林,避开敌人包围,继续坚持斗争。 这场险局虽未伤亡惨重,但让队伍更加明白敌人手段之阴险,也让陈毅更加坚定了每一个判断都必须谨慎至极。 多年后,这段经历在回忆中被多次提及,表面看似是一次“听错”,实则是细节中的警觉与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陈毅没有坚持谨慎,不提前踩点,不细察街头细节,可能就真的会走进酒店陷阱,葬身敌手。 他从未把这次经历当作“命硬”,而是作为斗争年代中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的一个缩影。 他知道,活下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握,这个冬日里发生的一切,最终也成为他革命生涯中一次深刻的生死考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党史教育】红色经典诗词(四)
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
如梦菲记
2025-07-14 11:53:11
0
阅读: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