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寡头有多狂妄:我可以让猴子当总统!普京:要么死,要么滚
2013年7月8日,普京签署了第613号“反腐问题”命令,要求国有企业领导公开申报财产。此后,他还在总统反腐委员会会议上特别强调,国家公司领导人必须按照规定申报财产。然而,当2014年这一命令开始执行时,一些大公司却没有按照要求行动。许多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确实提交了财产申报表,但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铁路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即“俄气”)的领导人则一直拒绝执行这一命令。 这三家公司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型企业,而它们的领导人——伊戈尔·谢钦、弗拉基米尔·亚库宁、阿列克谢·米勒——也都是普京权力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亚库宁曾公开表示,公开其个人收入会对其家人的安全构成威胁。他认为,公开收入是政治家的事情,要求企业负责人这么做并不合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普京也未能强迫这些大佬遵从命令。 在2014年执行命令时,许多企业高层未按要求申报财产,谢钦在2015年申报时依旧没有执行,亚库宁更是直接表示,如果被强制要求申报财产,他将辞去职务。俄媒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开始拒绝遵守政府的反腐规定。 俄罗斯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腐败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其廉洁指数在全球排名靠后。虽然政府开展了反腐运动,但其效果始终有限,腐败问题依然严峻。然而,相较于普通的贪官,梅德韦杰夫的做法和言辞则更让人反感。
在九十年代末的克里姆林宫,一场高层酒会上,俄罗斯著名寡头列佐夫斯基举着香槟,面对其他商界大亨夸下海口:"在俄罗斯,只要我想,就算是让一只猴子来当总统也不是什么难事。"这句狂妄之言很快在莫斯科政商圈传开,却鲜少有人对此表示不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狂言不过是寡头们日常炫耀的一个缩影。 要理解寡头们的嚣张气焰从何而来,必须回溯到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年代。1991年,当昔日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时,俄罗斯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叶利钦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改革,让原本属于国家的大量资产以极低的价格流向了私人手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七位举足轻重的寡头迅速崛起,他们抓住时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大量国有企业。 这些寡头中,列佐夫斯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掌控着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这样的能源巨头,同时还控制着俄罗斯的主要航空业务。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多家主流媒体的控制权,这让他在舆论导向方面拥有了巨大的话语权。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让他在短短几年内就积累了难以估量的财富,并赢得了"克里姆林宫教父"的称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七大寡头各自占据了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板块。能源、金融、媒体、冶金、运输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都被他们瓜分殆尽。他们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控。这种垄断不仅带来了巨额财富,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他们干预国家政策的能力。
反腐问题在俄罗斯已经存在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高级官员的腐败问题就曾曝光,引发了社会广泛的不满和愤怒。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当前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领域包括警察、司法、立法、卫生、教育和媒体等。 1999年,普京正式走上俄罗斯政坛并开始全面接手政权,俄国的反腐斗争也随之开始。此后十余年,俄罗斯的反腐工作采取了小步快跑的策略,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双管齐下,以官员财产申报与核查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尽管如此,腐败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09年,俄罗斯开始实施高管财产公开申报制度,要求包括国家和地方行政官员、法院、检察院、警察、军队、安全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等各级官员都必须申报个人财产。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公开财产来遏制腐败。然而,即使如此,腐败案件依然频繁发生。 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的检查机关向法院提起了5万起腐败案件的公诉,3500名官员因腐败问题被依法处理,其中市长级别的政府负责人就超过了千人。虽然俄罗斯政府高调反腐,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实际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腐败仍然在各个领域根深蒂固,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专家指出,俄罗斯每年因为腐败损失的经济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曾指出,腐败严重消耗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48%。 2022年,俄罗斯反腐败基金会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揭露了伊万诺夫及其前妻斯维特兰娜的奢靡生活。报告称,他们在度假、购买珠宝和服装等方面的花费超过了100万欧元,而这一切费用都是由第三方企业为他们承担的。 随着2022年俄乌战事爆发,伊万诺夫与斯维特兰娜在战事开始后不久办理了离婚。通过这一举措,斯维特兰娜得以躲避西方的制裁,并继续在国外过着奢华的生活。这个事件再次反映了俄罗斯反腐斗争的复杂性与挑战,尽管反腐措施在不断推进,但在某些领域,腐败现象依然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