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我们购物可能还拿着粮票;如果没有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我们根本不知道互联网是何物;如果没有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我们出门还骑着自行车……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这次会议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使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紧接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放权让利的试点逐步展开。对外开放方面,中国迈出了两大步:一是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李莉(化名)便是受益者之一。大学毕业后,李莉留在北京工作,最初的月收入仅为几千元。但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她的收入大幅增长,到了2012年时,她的收入已从四位数跃升至五位数。2019年,李莉回到家乡山西太原,转型成为一名律师,收入进一步提升。像李莉一样收入翻番的人比比皆是。过去十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了114万亿大关,人均GDP突破了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对高收入国家的标准。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是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的结果。改革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领域,还涉及到具体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改革深入,国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致力于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做到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手机轻轻一扫,几秒钟内就能完成支付;打开外卖APP,各地美食轻松送上门;深夜购物,线上商城24小时营业……站在2025年回望过去,这一切来之不易的便利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然而,年轻一代或许难以想象,就在四十多年前,我们的父辈们还在经历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图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票证时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显著标志。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这些现在看来有些陌生的词汇,曾经是每个中国家庭最重要的生活凭证。没有粮票,即使你手中有钱也买不到大米和面粉;没有布票,就无法添置新衣。 如今,我们可以选择高铁、飞机等多种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动车组列车以300多公里的时速奔驰在全国各地,让千里之行变得轻松自在。但在改革开放之初,"自行车王国"才是中国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候,"永久"牌自行车与"飞鸽"牌自行车是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大件",甚至被视为"三大件"之一。骑车上班、走亲访友是最常见的出行方式,公共汽车虽然存在,但班次稀少,常常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 现在,我们用微信、视频通话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通过互联网即时了解全球动态。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收音机是很多家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件。给远方的亲人捎个信,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国际长途电话费用昂贵,大多数人一生都未必有机会拨打。
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国美术馆附近的翠花胡同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况。当地一家名为“悦宾饭馆”的餐馆吸引了成群的围观者。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第一家个体经营的饭馆——悦宾饭馆的诞生。当天,《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小小的报道,标题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开张》。这一新闻的发布,立即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大家纷纷前往这家饭馆体验“第一家”的特色。尤其在午餐和晚餐时段,饭馆门前常常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到了90年代初,前往餐馆尝鲜已经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许多人家有了喜庆的事情,都会选择在餐馆摆一桌庆祝。自助餐开始流行,人们对于新兴的自助餐形式充满好奇,纷纷前往体验。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高档食材出现在餐桌上,鱼翅、鲍鱼、海参等一度成为奢华的象征,经营粤菜和生猛海鲜的餐馆生意也随之火爆起来。 在改革开放的数字化时代,一些颠覆传统模式的力量开始影响着企业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催生了许多新型的办公模式。然而,在之前的年代,即使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连拥有一支普通的钢笔都是奢侈的。曾有一位在党政机关工作了30多年的老干部回忆,那个时候工资微薄,根本买不起钢笔。于是,一些人开始自己制作“沾水笔”。 这些自制笔的笔杆通常是用农村野生的细小毛竹做的,笔尖则是用铁皮制作的。使用时,需要将笔尖蘸取墨水,每写几个字就要重新蘸一次,写字过程非常繁琐。即使到了打字机普及的时代,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打字机需要逐字逐句地敲打在蜡纸上,之后再用旧式复印机复印。此外,复写纸也被广泛使用,套在稿纸上,写得好的话能同时套出三四份材料,然而仍然没有解决解放双手的需求。
藏羚羊
如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后面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