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宏被捕,供出了陈毅,敌人设计诱骗陈毅下山。陈毅下山时,因口渴向少妇

趣史小研究 2025-08-16 08:34:21

1937年,陈宏被捕,供出了陈毅,敌人设计诱骗陈毅下山。陈毅下山时,因口渴向少妇讨水喝,谁知少妇一句话,竟救了他一命! 1937年,正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当时陈毅元帅带着一支小部队,在赣粤边的深山老林里跟敌人兜圈子。山上缺医少药,吃穿都成问题,环境恶劣到了极点。而陈宏,当时是红军驻赣州办事处的主任,负责山下和山上的联络、物资输送。这可是个要害岗位,没点觉悟和能力是干不下来的。 可惜,在巨大的压力和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他没能顶住。被捕后,陈宏没撑过几轮酷刑,就把陈毅等人在油山里的藏身之处给供了出来。 这下国民党可乐坏了。要知道,为了“剿灭”陈毅这支队伍,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山都快翻过来了,也没找到人。现在,目标自己送上门了。 当时的国民党赣州专员兼保安司令叫莫雄,后来起义了,但在当时,他可是个狠角色。他手下的一个叫李握权的保安处长,更是个诡计多端的家伙。他们知道,陈毅在山里经营多年,群众基础好,硬攻肯定不行,万一打草惊蛇,人跑了,那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李握权就想出了一条毒计:请君入瓮。 他逼着陈宏给山上的陈毅写信,谎称自己搞到了一批急需的药品和物资,约陈毅下山到指定的接头地点来取。为了让戏演得更真,他们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叛徒,伪装成接头的游击队员。一切都布置得天衣无缝,就等着陈毅自投罗网。 山上的陈毅收到信后,确实很高兴。当时队伍里疟疾流行,伤员也多,药品比黄金还珍贵。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多留了个心眼。他没有自己贸然下山,而是先派了两个警卫员去探路。 结果,这两个警卫员一去就没了音讯,显然是落入了敌人的圈套。 敌人一看没等到陈毅,就知道计划可能败露了。但他们不死心,又生一计。他们分析,陈毅肯定还会想办法了解山下的情况,于是就在山下的各个交通要道、村口路边,都布下了暗哨和便衣特务,张开了一张大网。 几天后,陈毅实在放心不下,决定亲自下山侦察情况。为了安全,他化装成一个收山货的商人,独自一人,趁着天色,悄悄地下了山。 南方的夏天,天气酷热,一路下来,陈毅又累又渴,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走到一个叫“上堡”的村子附近时,他看见村口有口水井,井边有个年轻的少妇正在打水。 陈毅便走上前去,用当时通行的客家话,客气地向少妇讨碗水喝。 那少妇抬头看了看他,见他虽然穿着普通,但风尘仆仆,眼神却异常警觉,不像本地人。她没有立刻打水,而是不经意地问了一句:“这位老板,你是喝‘扬’的,还是喝‘搜’的?” 这句话,外人听了肯定一头雾水。“扬”?“搜”?这是什么意思?喝水就喝水,还分这个? 但陈毅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明白了! 原来,这是当地军民约定的暗号。由于敌人经常派特务化装成老百姓刺探情报,为了区分敌我,当地群众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扬”,在当地方言里,跟“热”的发音很近,指的是热水、熟水,意思是“自己人”。而“搜”,则谐音“生”,指的是生水、冷水,潜台词就是“生人、敌人”。 陈毅立刻就意识到,村里肯定出事了,有敌情!他不动声色,同样用暗号回答了少妇。少妇听完,脸色微微一变,随即就明白了眼前这个“商人”的真实身份。她什么也没多说,只是迅速地打了一碗水递给他,同时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村子的方向,微微摇了摇头。 这个过程中,两人没有一句多余的交流,但所有的信息都已经传递完毕。 陈毅喝完水,道了声谢,转身就走。他没有丝毫停留,迅速改变路线,从小路返回了深山。后来他才知道,当时村里村外,布满了国民党的便衣特务,他要是再往前走几步,就正好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场精心策划的诱捕,就这样被一个普通农村少妇一句不经意的话给化解了。 陈毅元帅的这次脱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红军和游击队长期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果。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他们?因为这支队伍是真正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他们帮群众干活,给群众看病,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种军民鱼水情,构筑了一道敌人无法逾越的屏障。特务可以伪装成商人,但他们说不出群众之间的暗号;军队可以封锁大山,但他们封锁不了人心。陈毅元帅后来在诗词里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这正是他发自肺腑的总结。 人民,才是最坚固的靠山,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0 阅读: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