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岁的小红军战士张金龙,与大部队走散后不幸被土匪抓获。就在土匪扣动

趣史小研究 2025-08-16 08:34:22

1935年,12岁的小红军战士张金龙,与大部队走散后不幸被土匪抓获。就在土匪扣动扳机要射杀他时,他提出了一个请求,没想到土匪老大听了以后,感动到痛哭流涕,护送他回了大部队。 张金龙不是什么将门之后,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娃,甚至比普通还苦点。 爹娘走得早,是吃着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长大的。在那个年代,一个孤儿能活下来,就算老天爷开了眼。后来红军队伍打他家乡过,这孩子瞅着那些兵哥哥虽然穿着破旧,但精神头十足,对老百姓客客气气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没想什么大道理,可能就是想找个能吃饱饭、有“家人”的地方,就这么一头扎进了革命队伍。 因为年纪小,部队里的大人都管他叫“小鬼”,分他在后勤,干些送信、打杂的活儿。这孩子也争气,手脚麻利,嘴还甜,成天跟在老兵屁股后面“班长”“班长”地叫,成了队伍里的一个开心果。 可战争不是过家家,它残酷得不讲一点情面。1935年,红军长征打到甘肃,腊子口那一仗,打得是昏天黑地。张金龙当时正跟着个老班长给前线送干粮,炮弹就像不要钱一样往下砸。一声巨响过后,老班长把他死死压在身下,他活了下来,可老班长再也没起来。 等他从昏迷中醒来,周围静得吓人,除了尸体和硝烟味,一个人影都瞧不见。 他跟大部队,就这么走散了。 一个12岁的孩子,腿上带着伤,孤零零地杵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他记着老班长临死前的话:“去找大部队!” 就这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往前挪。 也不知走了多久,他终究是撑不住,倒在了山沟里。命不该绝,一个上山采药的老猎户发现了他,看他那一身破烂的红军军装,二话没说就给背回了家。 老猎户家里也穷,但老两口是真善良。他们把家里最后一点草药给张金龙敷上,又把准备过冬的粮食拿出来熬成热粥,一口一口地喂他。伤好了一些,他就抢着帮老两口劈柴、挑水,老两口总说:“娃,你歇着,你是为穷人打仗的兵。” 日子要是能这么过下去,也挺好。可惜,那个世道不给你这个机会。 麻烦是自己找上门的,而且一来就是一群豺狼。 当地横行霸道的,是马家军的匪帮。这帮人,说是兵,干的却是土匪的勾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尤其跟红军是死对头。那天,他们冲进村子,挨家挨户地搜刮,正巧就翻出了张金龙藏在柴火堆里的那顶八角帽。 人赃并获。 土匪们如获至宝,把张金龙和护着他的老猎户夫妇一同抓了起来。匪首是个满脸横肉的家伙,他看着这个还没枪高的小孩,狞笑着说:“好啊,抓了个红军的小崽子,正好押到县里领赏。” 他把张金龙拖到村口的空地上,黑洞洞的枪口直接顶在了张金龙的脑门上。老猎户夫妇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却被一脚踹开。 所有人都以为这孩子死定了。可就在土匪要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张金龙突然喊了一声,声音不大,但特别清晰。 他说:“等等!” 匪首愣了一下,乐了:“怎么,小崽子怕了?想求饶?” 张金龙挺直了小小的胸膛,摇了摇头。他接下来说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 “我知道你们要杀我,但我有两个请求。”匪首来了兴趣,示意他继续说。 “第一,”张金龙指着还在哭泣的老猎户夫妇,“他们是好人,只是看我可怜救了我,跟红军没关系。你们抓到我了,就放了他们老两口吧。” “第二,”张金龙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你们别用枪打死我,用刀砍死我!” 这下,连匪首都懵了。杀人见得多了,还第一次见有人要求换个死法的。他下意识地问:“为什么?” 张金龙的回答,像一颗子弹,击中了在场每个中国人的心。 “子弹是用来打日本鬼子的!现在日本人在咱们的地盘上烧杀抢掠,你们的子弹应该留着去打侵略者,浪费在我一个中国人身上,不值当!” 整个场面,瞬间死寂。 风刮过空地,卷起几片落叶。那帮平日里杀人不眨眼的土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里满是震惊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是啊,这个道理谁不懂?可他们这些拿着枪的七尺大汉,整天想的却是打内战、抢地盘,欺负自己的同胞。而一个12岁的孩子,在枪口下,心里念着的却是国家,是民族大义。 这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每个人的脸上。 那个匪首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握着枪的手,竟然开始微微发抖。他死死地盯着张金龙,这个孩子的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坦荡和一股子倔强。这眼神,干净得让他无地自容。 良久,他长叹一口气,缓缓地收起了枪。 他从怀里摸出一袋沉甸甸的银元,扔在地上,对着手下吼了一句:“我们走!” 一群人来得气势汹汹,走得却灰头土脸。 张金龙活下来了。他把那些银元分给了村里人,在老猎户家又休养了一阵,最后还是告别了二老,踏上了寻找大部队的路。 张金龙后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部队,继续跟着队伍走完了长征。他的故事,就像一滴水汇入了长征这条大河,但它折射出的光芒,直到今天都让人动容。

0 阅读:1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