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的国旗,是从这38面中选出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出国旗设计征集令,报纸上刊登启事,要求图案体现中国特色,矩形比例3比2,以红色为主色调。全国响应热烈,到8月20日,收到2992幅到3012幅不等的投稿。这些图案多样,有的融入龙凤元素,有的用农具符号,寄托民众对新政权的期盼。筹备小组在北京饭店设立选阅室,从中筛选出38幅作为候选,编成参考资料册子。这38幅大多简洁,以红色底色为主,象征革命鲜血和英雄牺牲。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每幅图案的寓意和视觉效果都经过仔细比对,确保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 曾联松就是这38幅图案的设计者之一。他1917年12月17日出生在浙江瑞安一个普通家庭,早年目睹家乡战乱,房屋破败,田地荒芜。1930年代初进入当地中学,美术老师是温州花鸟画名家,教他基本绘画技巧。毕业后到上海当工厂工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时,他32岁,在现代经济通讯社任职。看到征集启事后,他翻阅党史资料,受毛泽东关于四个阶级团结的讲话启发,设计了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小星象征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图案初稿包含镰刀锤子,星排列成椭圆形,像海棠叶,寓意疆土完整和文化传承。他在8月中旬寄出设计,编号为复字第三十二号。 选拔过程从8月16日到20日在北京饭店进行。38幅图案隐去姓名,供小组评议。曾联松的设计起初不受重视,仅获15票左右,得票最高的是第三幅,以185票领先,那幅用细线分旗面两半,中间嵌星芒。小组修改后上报,却因中线暗示分裂被否决。其他多数图案也有类似分隔线问题,于是全部放弃。小组重审38幅,曾联松的设计重新进入视线。田汉和郭沫若先看中它,建议上报。9月23日政协会议讨论,有人反对四小星寓意,提议改用巨星加横杠,但张治中指出横杠象征分裂。毛泽东听取周恩来和陈嘉庚意见后,决定采用曾联松方案,但去除镰刀锤子,以区别苏联国旗。 9月25日,毛泽东召集会议敲定修改方案。图案定为红底,一大四小黄星,大星在左上,小星拱卫,星芒角度调整为特定比例,确保平衡。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命名五星红旗。9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图案,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首次升起。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成为国家标志。曾联松的设计从38幅中脱颖而出,体现了民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热情,也反映了领导层对统一和特色的重视。 奖金发放是后续一环。1950年11月,政府寄给曾联松500万元旧币奖金,相当于500元新币,还附一本纪念册,册内记录设计过程。他继续在岗位工作,直至退休。晚年保留纪念册,偶尔翻看。1999年10月19日,他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五星红旗的设计历史,凝聚了无数普通人的智慧,标志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起点。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4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