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东野四纵攻入鞍山,残敌的2个连钻进炼钢高炉内拒不投降。四纵干部看劝降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9 16:32:42

1948年,东野四纵攻入鞍山,残敌的2个连钻进炼钢高炉内拒不投降。四纵干部看劝降不成,于是拖来几门迫击炮,对着高炉猛轰。残敌害怕了,选择举手投降,却没有梯子下来,四纵干部下令:“用吊车把他们吊下来。” 1948年,辽沈战役的序幕缓缓拉开,东北野战军四纵接了个硬任务——攻打鞍山。鞍山是啥地方?那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所在地,号称“钢都”。谁拿到它,谁就掌握了工业的命脉。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四纵的战士们像猛虎下山,很快就控制了市区。但总有那么些头铁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有两个连,一看大势已去,居然一头钻进了炼钢厂的巨型高炉里,打算负隅顽抗。 这高炉,几十米高,易守难攻,里面的人不出来,外面的人也冲不进去。四纵的干部在外面用大喇叭喊话,喊得口干舌燥,里面就是不理。劝降不成,那就来点硬的。几门迫击炮被拖了过来,对着高炉就是一顿猛轰。 这下可把里面的残敌给吓破了胆。炮弹砸在钢板上,那声音跟催命符似的,震得人五脏六腑都快移位了。没过多久,高炉顶上就颤颤巍巍地伸出了一面白旗。 投降了?好事儿啊。可新的问题又来了——他们下不来!高炉那么高,唯一的梯子在战斗中被毁了。这帮残兵在上面急得团团转,活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可咋办?总不能让他们在上面待一辈子吧。就在大家犯难的时候,一位四纵干部当场拍板,下了一道堪称“史上最硬核”的命令:“用吊车把他们吊下来!” 就是用工厂里那巨大的吊车,把这帮刚刚还在拼命的敌人,一个一个像吊货物一样给吊了下来。这个画面,充满了战争与工业交织的黑色幽默,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战斗的武器是炮弹,而结束战斗的,却是工业的机器。 为啥四纵这么能打,连战术都这么不拘一格?这事儿就得往前倒腾倒腾,提一个人——韩先楚。 很多人都知道四纵在塔山阻击战里一战封神,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支部队曾经也是个“困难户”。1946年初,四纵在沙岭跟国民党王牌新六军硬碰硬,结果吃了大亏。6个团打人家一个团,伤亡两千多,子弹打了32万发,平均500发子弹才撂倒一个敌人。这仗打完,部队士气低落到了冰点,不少战士都开了小差,觉得前途渺茫。 关键时刻,当时还是副司令员的韩先楚站了出来。他没搞什么空洞的说教,就一个字:打!打胜仗!他瞅准了国民党军里战斗力相对较弱的滇军184师,先取鞍山,再围海城,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打了胜仗,还策反了潘朔端师长率部起义。这一仗,规模不大,但像一针强心剂,瞬间激活了四纵的精气神。 后来,在新开岭战役中,面对被重重包围但依旧顽抗的国民党“千里驹”25师,又是韩先楚力排众议,坚持要打。他亲自跑到前线指挥,最终硬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开创了东北我军一次性全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 可以说,是韩先楚给四纵注入了“逢敌必亮剑,敢打硬仗”的灵魂。有了这种“钢的意志”,再回头看1948年解放鞍山,四纵能打下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他们面对的,恰好又是那个倒霉的、重建后的25师。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 说回鞍山。解放军进城后,面对的不是一座可以立即开工的钢都,而是一片被日本人嘲笑“只能种高粱”的废墟。高炉里凝固着铁水,设备破败不堪。但共产党人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打仗,靠的是战士的血性;搞建设,靠的同样是一股子拼命的精神。当时,一个叫孟泰的老工人,成了恢复生产的领军人物。这位老英雄一回到鞍钢,就没日没夜地泡在厂里。为了修复高炉,厂里号召大家献交器材。孟泰二话不说,拔腿就往家跑,要把家里垫东西的两根铁管子给献出来。 他老伴不乐意了:“几天不回家,一回来就拆家?缺了你这两根管子,高炉就出不了铁了?” 孟泰脸一绷,憋了半天才说:“咱不带头,谁带头?都像你这么想,高炉能开工吗?别说是两根管子,就是把命搭上,也值!” 在孟泰这样的老工人和从前线转战到后方的“五百罗汉”带领下,鞍钢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在一片废墟上创造了奇迹。1949年7月9日,鞍钢正式开工,鲜红的铁水再次奔涌而出,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骨架”。 从那时候起,新中国的第一辆坦克、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国产飞机,用的都是鞍钢的钢材。这股子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朋友们,你看,到了2025年的今天,从宏伟的三峡大坝,到“华龙一号”核电站,再到“蓝鲸一号”深海钻井平台,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依然能看到鞍钢的身影。 历史就是这样一条长河。1948年那个用吊车结束战斗的瞬间,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用战争的手段,最终迎来的,是一个火热的、充满希望的工业建设时代。那些在高炉里炼出的,不仅仅是钢,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钢铁般的意志。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