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随毛主席半个世纪,并不是靠个人感情和恩怨,而是出于信仰,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

微笑着前行 2025-09-30 16:24:50

“我跟随毛主席半个世纪,并不是靠个人感情和恩怨,而是出于信仰,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那么我对我的指路人当然会永存敬意!”这是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被女儿问及对毛主席看法时作出的回答。 1998年夏天,87岁的曾志躺在病床上,颤抖着手写下遗嘱:“我的积蓄全部捐给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办学。”几天后,她安详离世,骨灰按她的遗愿撒向了三个地方:故乡耒阳河、青春岁月的鼓浪屿,以及革命起点井冈山。 墓碑上只有九个字:“魂归井冈 红军老战士曾志”。 曾志的革命生涯,从青年时期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911年她出生于湖南耒阳一个普通家庭,原名曾昭学,21岁时为投身革命,特意改名为“曾志”,取“为革命立志”之意,这个名字此后伴随她走过近70年的奋斗历程。192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坚定了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信念。 土地革命时期,曾志先后在湘赣边界、中央苏区参与斗争,曾担任中共湘赣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她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妇女参与生产和革命工作,即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从未动摇过革命意志。长征开始后,因身怀六甲且部队转战条件艰苦,她不得不将刚出生的孩子寄养在当地农民家中,此后数十年,她始终未能与孩子重逢,这份为革命牺牲个人亲情的决绝,成为她一生中难以释怀却从未后悔的选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志的工作重心转向地方建设与组织工作。她在中原地区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负责干部培养和群众动员,为前线输送了大量人力和物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在地方和中央担任组织工作职务,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即便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受冲击,也始终坚守党性原则,从未放弃对信仰的追求。 曾志的一生,不仅是革命事业的参与者,更是信仰的践行者。她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家中陈设简单,晚年仍住着普通公寓,每月工资除必要开支外,大多用于资助革命老区的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她在遗嘱中明确表示不举行追悼会、不送花圈,将积蓄全部捐献,连骨灰也选择撒在与革命生涯紧密相关的地方,这份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正是她对“为革命立志”初心的最终践行。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晚年奉献余热,曾志用一生的行动证明,她对信仰的坚守绝非空谈,而是融入血脉的生命底色。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44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