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体。图1的一面小红旗代表一具尸体,越接近峰顶尸体分布越密集。海拔超过8000米后,人体会进入缺氧、严寒、脑水肿风险飙升,一旦倒下几乎无法获救。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露天坟场”。 2025年,关于珠穆朗玛峰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说起珠峰,你会想到什么?是极限挑战,是梦想,是勇气? 还是那一面面被风雪吹得僵硬的小红旗?这些红旗可不是什么庆祝的标志,每一面都代表着一条生命的终结。 珠峰上的每具遗体,背后都藏着一段关于“梦想与代价”的真实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绿靴子”便是典型代表。这位身份至今未完全确认的登山者,推测于1996年春季攀登时因暴风雪被困,最终在海拔约8500米的一处洞穴内失去生命。他身着的绿色登山靴在白雪中格外显眼,此后二十多年里,无数登山者经过此处,都能看到他蜷缩的身影,却因高海拔极端环境与救援难度,始终无法将其遗体转移下山。这具遗体也成为珠峰高风险的“活标志”,提醒着后来者攀登之路的残酷。 遗体搬运费用高达7万美元/具,并非登山公司漫天要价,而是由高海拔救援的技术难度与风险成本决定。海拔8000米以上被称为“死亡地带”,此处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气温常低至零下40摄氏度,人体在无供氧设备的情况下,存活时间不超过3小时。救援人员不仅要携带自身与遗体的供氧设备、保暖物资,还需在陡峭冰壁与狭窄雪脊上协作,每移动100米可能需要数小时,且随时面临雪崩、冰裂缝等致命威胁。2019年,尼泊尔一支救援队曾尝试搬运一具遗体,过程中一名队员因体力不支引发高原肺水肿,虽经紧急救治脱离危险,却也让外界看到遗体救援背后的“二次风险”。 去年春季新增12具遗体,反映出近年珠峰攀登热潮下的隐患。随着登山装备普及与商业登山服务发展,越来越多非专业登山者涌入珠峰,2023年春季珠峰南坡(尼泊尔侧)登山许可发放量达478张,创历史新高。但多数业余登山者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且过度依赖向导,一旦遭遇突发天气或身体不适,极易陷入危险。以去年新增遗体中的一位美国登山者为例,他虽通过基础体能测试,却在冲顶途中突发脑水肿,因当时登山线路拥堵,向导无法及时返回救援,最终在距离峰顶仅200米处倒下。 珠峰成为“露天坟场”,还与登山者的“选择困境”密切相关。在高海拔环境中,救助他人可能意味着自身付出生命代价,这也导致部分遗体被“主动放弃”。1996年珠峰“世纪山难”中,新西兰著名向导罗布·霍尔在救助一名队友时,因错过了下撤最佳时机,最终与队友一同遇难;而另一名登山者伊安·柯蒂斯,在发现受伤的同伴后,因自身氧气即将耗尽,只能在两难中选择继续下撤,同伴最终不幸离世。这种“生存优先”的本能选择,使得许多遇难者的遗体只能永远留在山上,成为珠峰地貌的一部分。 从环境角度看,长期留存的遗体还会对珠峰生态造成潜在影响。尽管高海拔低温能延缓遗体腐烂,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珠峰部分区域冰川融化加速,部分深埋在冰雪下的遗体可能逐渐暴露,其携带的登山装备、衣物等非降解物质,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污染。目前尼泊尔与中国相关部门已出台措施,如限制登山许可发放、要求商业登山团队承担遗体回收责任,但受限于技术与成本,短期内仍难以彻底解决珠峰“遗体留存”问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
微笑着前行
2025-09-30 16:24:52
0
阅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