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明抢了!10月广东惠州,一男子国庆去海边旅游吃饭,点了炒蛏子和炒螃蟹两个菜,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9 22:22:31

就差明抢了!10月广东惠州,一男子国庆去海边旅游吃饭,点了炒蛏子和炒螃蟹两个菜,提前问价格时,店家并未明说,而是让他先吃,可等吃完去结账时,男子却傻了眼,两道菜竟要661元,事后店家也做出了回应,网友:这真是“一锤子”买卖!   2025年10月6日晚10点,惠州巽寮湾某海鲜排档的LED灯牌在夜色中格外刺眼。32岁的深圳程序员张明(化名)握着手机站在店门口; 屏幕上661元的账单截图已经在朋友圈引发了300多条评论。他身后的玻璃橱窗里,几只青蟹正用钳子敲打着玻璃,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纠纷伴奏。   张明怎么也没想到,国庆假期带父母来海边散心会遭遇这种事。当天中午12点,他们一家四口在海滩玩累了,看到这家排档挂着“现捞现做”的招牌,便走了进去。 穿红围裙的老板娘迎上来时,他特意问了句:“蛏子和螃蟹怎么卖?”对方笑着指了指玻璃缸:“都是活的,按斤称,绝对新鲜。” 张明注意到菜单上没有标价,又追问了一句,老板娘却转身招呼其他客人:“放心吃,我们做了十年生意,童叟无欺。”   这顿饭吃得并不踏实。蛏子炒得太咸,螃蟹的膏也不多,但父母一直说“出门在外别计较”。结账时,张明看着账单上“蛏子2.8斤×128元/斤”“螃蟹1.5斤×218元/斤”的字样,手突然抖了一下。 他质问老板娘:“点菜时没说这么贵!”对方从收银台拿出一本塑封菜单,指着角落里用红笔写的“时令海鲜价格以当日为准”:“我们这行规矩就是这样,你看隔壁几家也都这么写。”   张明扫码付款时,老板娘递来一张手写收据,上面只有“海鲜两斤”的模糊描述。走出店门,海风裹着腥味扑面而来,他突然想起父亲退休金每月才4000元,这顿饭几乎花掉老人半个月的生活费。 回到酒店,他把账单拍照发在微博,配文:“惠州海边的‘温柔一刀’”,没想到半小时内就被转发了上千次。   事件的发酵超出了张明的预期。第二天上午,当地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联系他,称已介入调查。 网友们在评论区晒出自己在惠州的类似遭遇:有游客在双月湾吃了三只皮皮虾被收380元,有家庭在港口镇点了四个菜花了800多元。 一位本地博主转发时附上了一张2022年的投诉截图:同一家排档曾因“未明码标价”被处罚过5000元。   10月8日下午,排档老板娘在抖音发布了监控视频。画面显示,张明点菜时,服务员确实指着玻璃缸说“蛏子128一斤,螃蟹218一斤”,但声音被背景音掩盖,无法听清。 评论区立刻分成两派:有人指责张明“不看菜单活该被宰”,有人质疑监控剪辑过,要求公开完整录像。张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并非想炒作,只是希望规范市场。 “如果每家店都这么玩文字游戏,谁还敢来惠州旅游?”他透露,已向消费者协会提交了投诉材料,要求商家退还多收费用并道歉。   如今,惠州市场监管局已对涉事餐馆立案调查。根据《价格法》相关规定,未明码标价最高可处5000元罚款。 张明告诉记者,他收到了老板娘的微信,对方称愿意退还一半费用,但他拒绝了:“我要的不是钱,是一个公道。”   如今,张明的生活已回归平静,但这场风波仍在持续。涉事餐馆的生意明显冷清了许多,老板娘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哽咽:“我们也不容易,海鲜进价每天都在涨。” 而张明的微博评论区,仍不断有游客询问惠州哪家餐馆“不宰客”。这场纠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旅游市场的乱象,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细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张明从普通游客变成了维权者,而排档老板娘则在舆论压力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方式。 或许,这就是一个微小事件带来的蝴蝶效应,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如何守住诚信的底线?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2025-10-6

0 阅读:62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