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向乌克兰提供的最大一笔军事援助,30 架 F-16 战机,将会在2026-2028年交付。比利时空军等待了7年的美制F-35隐身战机,第一架已经抵达比利时,抵达弗洛雷讷空军基地。 说起比利时最近的军事动作,这事儿得从北约的整体布局说起。大家都知道,自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欧洲各国都绷紧了弦,尤其是北约成员国,得兑现2% GDP的军费承诺。比利时这几年也没闲着,累计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经超过10亿欧元,这次30架F-16的承诺,绝对是他们扔出的最大一笔实打实的硬件支持。这批战机不是空谈,计划从2025年底开始分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6到2028年,到时候乌克兰空军能多出30架多用途战斗机,用来加强空中防御和对地打击能力。比利时空军自己也快用不上了,因为他们正忙着换装更先进的F-35,这就直接推动了旧装备的转手。 比利时空军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用F-16,当年是欧洲F-16计划的首批用户之一,手里攒了44架左右的A/B型。现在这些老家伙服役快40年了,维护成本高,电子系统也跟不上时代。早在2024年,比利时就公开表态,要把这些F-16转给乌克兰,作为对基辅的长期支持。援助包不光是飞机本体,还包括1000万欧元的备件和培训资金,总价值大概在9亿欧元以上。这笔钱不是白扔,因为比利时政府规定,两 thirds 的援助资金得回流到本国军工企业,比如FN Herstal的弹药生产线或者Sonaca的机翼部件厂。说白了,这既帮了乌克兰,也稳住了国内就业和工业链条。乌克兰那边呢,早就在罗马尼亚和丹麦接受F-16飞行员培训了,比利时的这批飞机一到,就能快速融入现有编队,避免从零起步的麻烦。 再看F-35的交付,这事儿正好卡在2025年10月13日,第一批四架F-35A就稳稳落地弗洛雷讷空军基地。比利时空军从2018年敲定合同开始,等了整整七年,这中间拖了不少时间,一是疫情影响供应链,二是美国国会审批程序繁琐。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总共给比利时供34架单座A型,外加培训和模拟器,总价超40亿欧元。首批飞机从亚利桑那州的卢克空军基地飞过来,飞行员是比利时人自己操刀的,证明他们已经完成初步认证。到2027年,比利时空军预计能形成初始作战能力,10/31中队会是第一个装备单位,负责核威慑任务,因为F-35能携带B61核弹。这换装不光提升了比利时的空中力量,还间接加速了F-16的退役——旧机一退,新机就上位,腾出空间给乌克兰。 这波操作其实是北约多国协调的结果。比利时不是孤军奋战,荷兰、丹麦和挪威也早早加入F-16援助行列。荷兰那边最积极,已经在2025年5月完成24架的交付,他们的F-16从沃尔克尔基地打包,直接空运到乌克兰。丹麦贡献19架,挪威至少12架,有些报道说挪威实际给了14架,超出了公开承诺。这些国家都跟比利时一样,正在从F-16转向F-35,标准化了维护标准,避免了乌克兰拿到杂牌货的尴尬。到2028年底,总共95架F-16会陆续到位,这数字听起来唬人,但实际部署得一步步来。乌克兰空军现在主力还是米格-29和苏-27,这些老苏联货跟F-16比,雷达和导弹差距大,F-16的AN/APG-68雷达能探测更远的低空目标,AIM-120导弹射程也远,帮乌克兰在黑海方向多点主动权。 当然,这援助也不是没争议。比利时国内右翼政党新弗拉芒联盟上台后,虽然承诺军费上浮,但也强调援助得有回报。总理巴特·德韦弗在2025年4月宣布的10亿欧元新包里,F-16只是部分,还有海王星导弹和豹2坦克的升级资金。欧盟层面,比利时还参与了德国的倡议,额外投了2亿多欧元买弹药。这套组合拳,让乌克兰的防御体系更立体,但也暴露了欧洲军援的痛点:产能跟不上。F-16的MLU升级版虽然可靠,但生产线早关了,全靠各国库存拆东墙补西墙。俄罗斯那边自然不乐意,普京多次抱怨这违反军控协议,但北约的逻辑很简单,乌克兰是主权国家,自卫权天经地义。 从更广角度看,这事儿对欧洲安全格局影响不小。比利时作为北约总部所在地,军援乌克兰等于在自家门口树标杆。F-35的到来不只换飞机,还带了全套数据链和传感器融合技术,比利时空军从四代机跳到五代,反应时间缩短30%,这在波罗的海或地中海演习中能派上大用场。乌克兰拿到F-16后,预计能缓解苏-34的低空轰炸压力,去年他们就用有限的西方导弹打掉不少俄方目标。现在多出这些飞机,结合风暴阴影巡航导弹,乌克兰的精确打击能力至少翻倍。经济上,比利时企业拿回的订单也稳了供应链,Sonaca去年就因为F-16备件出口多赚了5000万欧元。 话说回来,援助的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比利时军费虽涨到GDP的1.5%,但还差0.5%到标杆,F-35的年维护费就得1亿欧元,挤压了其他预算。长远来说,这波F-16转手是冷战遗产的再利用。
比利时向乌克兰提供的最大一笔军事援助,30架F-16战机,将会在2026-
运赛过去
2025-10-13 19:49: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