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军到大凉山剿匪,一个奇怪的奴隶找到部队,得知姓名后,刘伯承和彭德怀马上发话:“快救救恩人!” 说起中国革命史上的那些小人物,总觉得他们才是真正扛起大梁的底气。帅仕高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船工,出生在1911年的四川石棉县安顺场,那地方靠着大渡河,祖祖辈辈都靠摆渡为生。他家穷,家里就那么几亩薄田,更多时候是父亲带着他上船,学着怎么辨水势,怎么避开河里的暗礁。从小手脚就麻利,水性好,二十出头就成了当地有名的艄公,帮人过河运货,挣点辛苦钱养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总算安稳,没什么大风大浪。 转眼到1935年5月,红军长征到了大渡河边上。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蒋介石调了二十万大军堵截,河水正涨季,宽五百多米,水流急得像脱缰野马。国民党早把船夫和船只都赶到北岸关起来,还烧了他们的窝棚,摆明要让红军过不去。红军主力急需渡河,侦察兵好不容易抓到一艘国民党小队留下的木船,就这点家当,得找本地人帮忙才行。帅仕高当时藏在山坡上,国民党搜捕队到处抓人,他没露面。看到红军战士那些破衣草鞋的打扮,他觉得不像坏人,就主动站出来,带上几个胆大的船夫,答应领着先头部队过河。 他们分成几班,日夜不停,用那艘小船先去对岸放了船夫,然后大船小船齐上阵。四天时间,七千多红军战士全过了河。彭德怀当时是红三军团长,亲自在河边见了帅仕高,给了他八块大洋作为谢礼。那时候红军物资紧巴巴,这八块钱是他们身上仅剩的了。渡河成功,红军继续北上,帅仕高本该回家过日子,谁知国民党下了通缉令,悬赏抓他。他不敢回去,父母还拉着他不让参军,说家里没人管不行。他就这么流浪起来,四处躲藏打零工,扛货运柴,风餐露宿。 运气背,一次意外让他掉进彝族地区的奴隶窝里。那时候大凉山奴隶制还很顽固,奴隶主把人当牲口使唤,帅仕高被铁链锁着,干最重的活,扛石头挖土,十年多光景,身体垮了,左眼还感染瞎了。国民党残匪在那边活动,奴隶主和他们勾搭,日子更苦。他从一个壮实船工,变成佝偻的奴隶,认不出原来的模样。红军长征胜利后,有人来找过他,但没打听到消息,就这么断了线。 新中国成立,全国大部解放,但边远山区匪患还没清。1950年,西康军区副政委鲁瑞林带队进大凉山剿匪。那地方彝族为主,奴隶主势力大,国民党残部藏着煽风点火,威胁百姓安全。部队的任务不光打匪,还得废除奴隶制,分田地,让穷人翻身。一次行动中,他们端掉一个奴隶主据点,里面救出一堆老弱奴隶,大多是彝族人,战士们语言不通,只能比划着发吃的。帅仕高就在里面,他瘦得皮包骨,左眼呆滞,平时不吭声,但听战士说四川话时,眼睛动了动。 部队驻扎几天,准备走人,他忽然找上指导员,用纯四川话问队伍来历。指导员一惊,聊下来才知道,这人就是当年大渡河的船工帅仕高。消息上报,很快就传到刘伯承和彭德怀那里。刘伯承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管着西南军区,两人当年都参与指挥过大渡河渡河,一听是帅仕高,马上指示要救人,派专人护送,治病安顿。帅仕高被抬出山,沿途战士轮流背,送到医院检查,身体伤痕累累,营养不良严重。 为什么两位元帅这么上心?因为帅仕高不是普通帮手,他是长征关键时刻的救命恩人。没有本地船夫领路,红军主力真可能困在大渡河南岸,像石达开当年一样全军覆没。那八块大洋虽少,但代表红军对老百姓的感激。解放后,中央一直惦记着这些恩人,早几年刘伯承来安顺场考察,就问过帅仕高下落,没找到。这次总算重逢,部队直接安排他回乡,乡亲们分了田地,盖了房,他娶妻生子,过上正常日子。 回家后,帅仕高没闲着,常去部队和学校讲长征故事,教年轻人怎么辨水路,怎么团结互助。1955年,大渡河渡河二十周年,彭德怀特意安排他去北京参加纪念活动。到京后,彭德怀握着他的手,确认自己就是当年给钱的那个人,还拿钱让他继续治眼。帅仕高左眼虽没全好,但生活稳定了。他成了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的活教材,游客来参观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总要听他讲那些年的事。照片上,他和船工们站在河边,笑容朴实,馆里还刻了他们的名字。
八路军129师的四巨头,地位有多高?“1937年8月25日凌晨,刘伯承低声对徐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