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遵义机场里,一对新人在师长的见证下成为了夫妻,谁也没有想到,婚后不到一周,妻子就在一场地震中高位截瘫,不少人劝年轻的飞行员丈夫放弃吧,丈夫的决定却出乎大家的意料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的遵化机场简易教室里,25岁的空军飞行员闫志国和23岁的护士张胜兰在师长的主持下结了婚,没有婚纱礼服,没有亲朋满座,只有一张红纸喜字和几样简单的瓜子水果。 两人互赠了笔记本和钢笔,约定无论多忙都要坚持学习,好好过日子,这对通过组织介绍认识的军人夫妻,此前大半年都靠书信往来培养感情,信里写的都是训练日常和工作琐事,朴素得像工作汇报,可就是这样的文字让两人摸清了彼此的脾气秉性。 新婚第四天,两人回到唐山张胜兰的娘家,7月27日傍晚,闫志国注意到鱼缸里的鱼不停往外跳,他还笑着说鱼也嫌热。 后半夜,刺眼的强光和剧烈的晃动把他惊醒,房子像筛子一样摇个不停,砖瓦噼里啪啦往下掉,他本能地想护住妻子,侧面的墙却轰然倒塌,正砸在张胜兰身上。 闫志国颤抖着双手拆下门板,把压在妻子身上的砖石一点点挪开,好半天才听见她虚弱地说脖子疼。 余震还在继续,闫志国叫上小姨子,抬着门板当担架往医院跑,先去遵化医院,院子里全是临时帐篷和遍地的伤员,根本看不上病,又辗转赶往蓟县医院,情况同样糟糕。 直到震后第四天,也就是7月31日,张胜兰才被送进北京空军医院,检查结果让闫志国脑子“嗡”的一声:第5、6节颈椎粉碎性骨折,中枢神经严重损伤,高位截瘫,医生说恐怕撑不过三个月。 这个诊断对新婚才几天的闫志国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战友们开始劝他现实点,重新找个姑娘过日子。 老家的父母天天以泪洗面,甚至有姑娘主动寄来照片,说愿意一起照顾张胜兰,张胜兰自己也心疼丈夫,哭着提出分手,让他去找个好姑娘,后来得知自己再也无法生育,又提了一次。 闫志国的回答很简单:婚是我结的,人是我选的,工作和你我都不能丢,他没有放弃部队的飞行任务,反而更加刻苦训练,后来成为第一批特级飞行员,1978年评上雷锋式干部,拿了好几次二等功三等功。 只要一休息就往家赶,扛着给妻子买的软衣服和点心,进门先帮她擦脸翻身,喂饭时把饭嚼碎了再喂,每隔两三个小时翻一次身防止褥疮,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十一年,哪怕出差也会提前安排好家人接替,从没落下一次。 张胜兰想要个孩子,闫志国记在心里,一次出差他带回来个金发洋娃娃,举到妻子面前说这是咱们的孩子,叫盼盼,不哭不闹不用喂饭。 张胜兰抱着洋娃娃笑了,眼里又有了光,两人把11月25日定为盼盼的生日,每年买小蛋糕庆祝,家里的洋娃娃越来越多,常开玩笑说成幼儿园了。 张胜兰年轻时爱读书写字,瘫痪后也没放下,她想写字,右手使不上劲,闫志国就用绳子把钢笔绑在她左手上陪她练。 1978年2月,闫志国收到她用左手写的第一封信,读着读着就掉了眼泪,后来杂志主编鼓励张胜兰写长篇小说,闫志国帮她整理稿子。 1987年,16.5万字的《忧愁河》出版,书里写着“世上有多少条忧愁河就有多少支欢乐的歌”,这话藏着两人熬出来的甜。 退休后,闫志国有了更多时间,推着轮椅带妻子逛公园,去青岛办签售会,和家人一起把她抬上长城和香山,几十本相册里,张胜兰总是面色红润,笑得灿烂。 2016年5月,张胜兰病情恶化,查出二十多种并发症,总是燥热睡不着,闫志国就在冰箱冻满小冰块,晚上偷偷给她含一块降温,医生不让用,可他实在不忍心看妻子难受。 2017年10月,张胜兰走了,闫志国按她的意愿给她换上军装,再穿上自己亲手买的外套鞋袜,让爱干净的妻子体体面面地走。 这个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闫志国用四十一年证明,爱情不是共享甜蜜那么简单,而是明知艰难还愿意一起扛。 当灾难把生活砸成废墟,真正的深情不是逃离,而是在废墟上重建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世界。 这份坚持后来让他获得了“时代楷模”的称号,可对闫志国来说,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让张胜兰在轮椅上度过的四十一年,依然拥有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作家的完整人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宠妻飞行员”照料瘫痪妻子41年:陪伴是最长情告白——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