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如梦菲记 2025-10-15 13:50:53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5月,71岁的李爱珍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话,通知她当选为外籍院士,这个消息在国内科技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因为就在几年前,这位在半导体领域耕耘了大半辈子的科学家,还在为成为中科院院士而努力,可连续四次申请都没能如愿。   李爱珍1936年出生在福建石狮的一个华侨家庭,童年时期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   1954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校的安稳道路,而是主动申请去条件艰苦的中科院上海冶金所。   在那个年代,国内半导体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严重匮乏。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44岁的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学习分子束外延技术,这项技术是制造红外探测器和量子器件的核心,被西方列入对华禁运清单。   到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她发现实验室核心区域根本不对中国学者开放,她没有抱怨,而是用自己的勤奋和诚意,争取到了在观察窗外学习的机会。   那段时间里,她手抄了整整327页的技术资料,这些笔记后来成为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的设计基础。   回国后,李爱珍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当时实验条件极其简陋,连基本的防护手套箱都没有,只能戴着普通棉纱手套操作腐蚀性极强的化学品,手指被烧伤是常有的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直接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到80年代初,这项技术创造的产值就超过了700万元,1998年,她的团队又研发出亚洲首批5到8微米波段的量子级联激光器材料,连美国贝尔实验室都发来贺信。   此后的几十年里,她拿到了21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256篇论文,获得5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6次省部级奖项,这些成绩放在任何一个科学家身上,都足够亮眼。   可从1999年开始,她先后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没有成功,第一次是因为年龄超过60岁,按规定需要6名院士提名,而她只有4名。   后来虽然有7位院士联名推荐,依然因为各种原因落选,有人分析,可能是因为她的研究跨度太大,从化学到冶金再到半导体,不太符合当时偏重专一领域的评选标准。   也有人说,她的工作介于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容易被认为“两边不靠”。   当美国科学院的荣誉找上门来时,舆论一度非常热闹,有人为她鸣不平,也有人质疑国内的评选机制。   面对这些议论,李爱珍的态度却出奇地平静,她对记者说,感谢祖国的栽培,没有国家提供的平台和经费支持,她不可能走到今天。   她还特别强调,美国科学院看重的是她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   当选后,她第一时间联系国内高校,推动中美联合培养项目,希望让更多中国年轻人接触到前沿技术。   她把美国科学院的邀请函复印件贴在实验室墙上,告诉学生们,外国人都认可咱们的研究,你们要更加努力。   2023年,她带领团队攻克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技术,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她培养的30多名学生,现在都成了高校教授或企业技术骨干。   李爱珍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她用一辈子时间证明了一件事:科学家的价值从来不是用头衔来衡量的,而是看你为这个国家、为这个领域留下了什么。   那些能让国家在核心技术上站稳脚跟的成果,才是最有分量的勋章,至于各种荣誉称号,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