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开国中将吴信泉与他的妻子和12个孩子,一起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吴将军一生只有俞惠如这一任夫人,这12个孩子全部都是她一人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夏天,北京炮兵司令部办公楼前,吴信泉和俞惠如站在12个孩子身后,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照片里,孩子们按高矮排成两排,从怀里的婴儿到半大少年,一家十四口人站得整整齐齐,这张照片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看到,总理笑着对俞惠如说:“你这可是我们军队的‘航空母舰’啊。” 吴信泉1912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贫苦农家,18岁就参加了红军,他这个人打仗特别猛,从长征一路走来,大小战役经历了无数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担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在沈阳的军事会议上,面对即将到来的硬仗,他一句话就把气氛点燃了:“美国鬼子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又没有三头六臂!” 出发前,吴信泉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给全军放了一天假,让几万名官兵进城采购,还预支了两个月津贴,士兵每人6块钱,干部按级别多给。 那天沈阳城的商店几乎被买空了,战士们有的买点心,有的买毛巾棉袜,更多的人是去邮局,把钱连同家书一起寄回老家,吴信泉心里清楚,这一去生死难料,让战士们有个交代,也是凝聚士气的办法。 到了朝鲜战场,吴信泉带着39军在云山遭遇了美军骑兵第1师,他判断准确,果断提前发起进攻,一夜激战下来,用步兵和少量炮火就把美军王牌打得丢盔弃甲,歼敌2000多人。 这是志愿军和美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云山一战彻底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后来他又指挥部队解放平壤,5分钟突破临津江天险,在临津江阵地坚守了340天,歼敌两万多人,战场上的吴信泉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猛虎。 可这样一个铁血将军,回到家就是另一副模样了,他的妻子俞惠如12岁就参加革命,16岁当上区妇救会主任,是个能干的女性。 1940年两人在战火中相识结婚,婚礼简单得连张合影都没有,婚后吴信泉常年在外打仗,家里的担子全压在俞惠如一个人肩上。 从1941年到1960年,俞惠如接连生了12个孩子,8个儿子4个女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光是养活这么多孩子就够呛,更别说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 俞惠如一个人缝补浣洗、劈柴做饭,还要兼顾地方工作,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不好,但她从来没跟组织提过要求,也没在孩子面前露过一丝脆弱。 让人佩服的是,这12个孩子在她的照料下,竟然一个都没有夭折,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奇迹。 吴信泉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他常说“不劳动不得食”,要求孩子们勤俭节约,自力更生。 为了省钱,他用部队淘汰的降落伞给孩子们做衣服,一件衣服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穿完给老三,缝缝补补又是好几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养成了朴素自立的品格。 吴信泉也有柔情的一面,他酷爱篮球,拉着6个儿子组建了“吴家军”篮球队,还在总参机关的比赛里拿过不少奖。 球场上的欢笑,是这个军人家庭难得的轻松时刻,他从不跟孩子们聊战场上的功勋,只关心家里米缸还有没有米,鞋子破了没有。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吴家的孩子们都成长为有用之才,长子吴皖湘参军入伍,从普通士兵干到大校,其他子女也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 他们谁也没有仗着父亲的功劳搞特殊,而是把勤俭自立的家风刻进了骨子里。 1992年,吴信泉走到了生命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孩子们的手,留下最后一句话:“不劳动不得食。”他还反复叮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吴信泉。”这位从湖南平江走出的农家子弟,一生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来路。 俞惠如在丈夫去世后,用心整理他的生平事迹,撰写了《我和信泉》回忆录,那张1961年的全家福,不只是一家人的合影,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它告诉我们,在那个物质不丰裕的年代,一个家庭可以靠着信念、担当和规矩,活出一股挺拔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靠声势,却足以穿越岁月,让后人心生敬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学习时报——【廉史今读】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打

用户10xxx04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