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才明白,为什么早在4月份中美第一次出现稀土争端时,国家没有把事态升级,而是等到今天才开始行动。如果当时原因就把美国逼到墙角,以特朗普的性格很有可能会选择更极端的手段来打破稀土的封锁。 毕竟玩战略博弈,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把底牌甩光,尤其是面对特朗普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儿,逼得太急只会适得其反,当年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就是最鲜活的教训。 1941 年美国对日全面禁运前,日本早就被掐住了命脉 ——1937 年的时候,日本侵华用的军工原料里,54.4% 都来自美国,光是废钢铁就占了全球对日输出的 90.39%,原油进口更是大半靠美国续命。 这种 “断粮” 级别的封锁直接戳中了日本的死穴,原本就资源匮乏的岛国瞬间陷入绝境,最后才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把局部冲突拖成了全面战争。 这事儿就像把人逼到悬崖边,对方反而会放弃挣扎拼个鱼死网破,这种 “狗急跳墙” 的风险,在对付特朗普时必须提前避开。 特朗普这性格,向来是吃软不吃硬,最擅长的就是 “极限施压” 那一套。之前中美谈判,他每次都爱在会前搞小动作,一会儿把 23 家中国企业拉进实体清单,一会儿威胁加征三位数关税,甚至拿 C919 发动机、EDA 软件断供当筹码。 要是 4 月份就直接把稀土阀门拧死,以他的行事风格,保不齐会搞出更极端的操作 —— 比如联合盟友给中国商品集体加税,或者拿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开刀,甚至在南海、台海这些地方挑事转移矛盾,到时候局势反而不好控制。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美国虽然依赖中国稀土,但还没到 “断供即停摆” 的地步,手里多少有点缓冲的底气。 中国掌控着全球 92.3% 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美国 1900 多种现役武器系统都离不开稀土,每架 F-35 战机要装 400 多公斤稀土,每艘核潜艇更是得吞掉 4 吨,但 4 月份那会儿美国的军工库存还能撑一阵子,国防部估算当时的储备至少能维持 18 个月生产。 这时候要是硬封锁,特朗普大可以喊着 “国家安全” 的口号煽动国内情绪,甚至拿补贴逼着企业找替代,反而给了他凝聚共识的机会。 而且美国当时确实在四处找补,先是盯上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对方吹自己能提纯重稀土,结果连条稳定的生产线都没搭起来;又去找巴西谈,特朗普非要干涉人家内政,被卢拉直接怼了回去。 最后拉上巴基斯坦签了 5 亿美元的协议,可那些矿区全在塔利班活跃的地方,能不能挖出来都是个问题,更别说救急了。 这半年里,美国还砸了 70 多亿美元扶持本土的 MP 材料公司,又是给贷款又是兜底收购,可这家企业之前根本没独立提炼技术,只能把原矿运到中国加工,折腾到现在也只产出了少量磁体,离自给自足差着十万八千里。 美国能源部自己都算过,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得花 10 年时间,砸 3000 亿美元,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反观咱们这半年也没闲着,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在悄悄布局。4 月份只是小试牛刀,限制了 7 类稀土材料出口,探探美国的底牌;等到 10 月份出手时,直接放出了组合拳 —— 不仅新增五种中重稀土管制,还把含 0.1% 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都纳入管控,连开采、冶炼的技术都封死了。 这就等于不光断了 “粮”,还堵死了 “学做饭” 的路,美国想靠偷技术、买原料绕开封锁的念头彻底落空。 更妙的是,现在特朗普的日子也不好过,美国政府刚停摆过十天,4200 名联邦雇员面临裁员,国内通胀压力本来就大,要是真对华加征 100% 关税,最后买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手机、家电价格得涨上天,共和党票仓的农民也得跟着倒霉,毕竟中国早就把大豆采购转向了巴西。 这时候他就算想极端,也得掂量掂量国内的压力,根本没之前那么硬气了。 说白了,4 月份不动手是怕 “打草惊蛇”,逼得特朗普狗急跳墙;现在出手是掐准了 “时机成熟”,美国的替代方案全是泡影,内部又矛盾重重,就算想闹也闹不出太大风浪。 这就像下棋,不会第一手就将军,而是先摆好棋子,等对方露出破绽再致命一击,既避开了风险,又能稳操胜券,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连出3招没镇住中国,美国要把事闹大,特朗普明白:不能再犹豫了最近这段时间,中
【12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