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

如梦菲记 2025-10-15 11:49:00

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彼时的他眉清目朗,带着娃娃相,气质儒雅,很难想象他经历过怎样的枪林弹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   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彼时的他眉清目朗,带着娃娃相,气质儒雅,很难想象他经历过怎样的枪林弹雨。   站在授衔台上的刘西元才38岁,在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将中间显得格外扎眼,朱德元帅走到他面前时停下了脚步,看着这个年轻人肩上的两颗金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老人家的记忆回到了1934年的瑞金红军学校,那时候眼前这个中将还是个17岁的小通信员,眼睛里闪着求知的光,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个背着文件包在操场上奔跑的小兵,真的成了共和国的将军。   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刘西元1917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农家,9岁进私塾念了两年书就被迫辍学,12岁就一个人跑到县城布庄当学徒,每天挑着货箱走街串巷,手上磨出厚茧,肩膀被绳子勒出红印子。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30年10月,红军打下吉安城,13岁的刘西元看到街头纪律严明的队伍,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说不清的向往,他放下货箱,死缠硬磨要参军,干部嫌他太小,就先把他塞进了少年先锋队。   进了部队才知道什么叫苦,训练时背不动枪就提前绑在肩上,射击时后坐力大,第一次就把他撂倒磕破了膝盖。   刺杀训练手掌磨出血泡,他就用布裹着换手接着练,晚上别人休息,他点着油灯抄旧报纸识字,蚊子叮得满身包也顾不上拍。   沙盘课上看不懂地图,就死记硬背,用手指在桌上反复比划路线,最后居然拿了全班最高分,这股子钻劲让他从通信员一路升到了红军学校的正式学员。   真正让人记住刘西元这个名字的是1934年的湘江战役,那一仗打得惨烈,主力部队冲出包围圈后,还有不少零散队伍困在敌后。   刘西元主动请缨,带着30个人重新杀回包围圈收容掉队战士,他们在泥水里趟了七天七夜,绕过一道道封锁线,脚底起满了血泡,最后硬是带着200多人归队。   这件事在部队里传开后,大家都对这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抗战爆发后,刘西元调到八路军115师当教导员,华北平原上日军坦克来势汹汹,他组织战士挖壕沟埋地雷,第一个冲出掩体用手榴弹炸坦克履带,平型关战役里他带队堵敌人后路,硬是把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解放战争期间,他在东北通化剿匪,冬天山里冻得厉害,部队七天五夜不生火不吃热饭,就为了不暴露目标,最后一仗全歼匪徒,周围老百姓放了三天鞭炮庆祝。   真正让38军声名大噪的是朝鲜战场,刚入朝时部队吃了亏,刘西元和军长梁兴初围着地图研究了好几天,抓住美军补给线长的弱点,设计出双层包围的战术。   三所里那一仗,前面佯攻吸引火力,侧翼迅速插入切断退路,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彭德怀激动地发来嘉奖电:“38军万岁!”从此“万岁军”这个响亮的名号就叫开了。   从江西吉安的布庄学徒到共和国中将,刘西元用了25年时间,这25年里他参加过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一个不识几个字的穷小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军政主官。   授衔那天,勤政殿里灯光明亮,他接过证书敬礼的时候,清秀的脸上写满了这些年战火留下的痕迹。   其实仔细想想,刘西元的经历并不是个例,那一代年轻人赶上了大时代,在烽火中成长,在战争中学习,最后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留洋的学历,靠的就是一腔热血和不怕死的劲头。   时势确实造就了英雄,但英雄也选择了时势,刘西元本可以在布庄里安稳度日,却选择了投笔从戎;他本可以在后方做些轻松工作,却总是往最危险的地方冲。   2003年7月,86岁的刘西元在北京去世,从13岁参军到离休,他把一辈子都献给了这支军队。   授衔台上那张年轻的脸早已刻满皱纹,但那股精气神始终没变,这或许就是那一代人最珍贵的东西,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初心始终如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刘西元:率先垂范 军魂铸就“万岁军”

0 阅读:128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95

用户16xxx95

4
2025-10-15 23:28

[赞][赞][赞]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