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共真的掌权,我们可能会见证另一个“中国崛起”!   要知道,中国崛起的关键

史之春 2025-10-16 13:41:19

如果印共真的掌权,我们可能会见证另一个“中国崛起”!   要知道,中国崛起的关键一步就是抓牢农村根基,而印共在这事儿上早就有过成功实践,这也是大家觉得它能带动印度崛起的核心原因。   印度农村人口占了七成多,可长期以来土地都攥在少数地主手里,2.6亿农民连块自己的耕地都没有,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发展了。但印共在西孟加拉邦执政时,硬是啃下了土地改革这块硬骨头,把地主手里多余的地分给无地农民,还让农民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所有权。   这一下就激活了农村的活力,到90年代,西孟邦的粮食产量从每年750万吨涨到1320万吨,年均增长6%,在印度人口大邦里排第一,贫困的农业人口直接降了36%。这种扎根农村、解决最底层生存问题的做法,跟中国建国初期的土改思路异曲同工,都是先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地种,才谈得上后续发展。   更关键的是印共抓基层治理的本事。西孟邦从1978年就开始搞村委会普选,选出来的村干部好多都是贫农、佃农出身,还特意给妇女留了三分之一的席位。这些基层组织能实实在在帮农民解决灌溉、贷款的问题,不像有些地方的官员只做表面文章。后来印度宪法修订,要求全国基层组织都得普选,就是学的西孟邦的经验。   这种把权力下放到基层、让老百姓说了算的治理方式,跟中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相似之处,能把分散的民意聚成发展的合力,避免政策“悬在空中”落不了地。   印度最大的包袱之一是种姓和宗教矛盾,高种姓欺负低种姓、不同教派打架的事儿天天有,这种分裂状态根本没法集中力量搞建设。但印共坚持世俗主义政策,在执政的邦里积极调解教派冲突,不管是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信徒,都能平等享受政策福利。   喀拉拉邦在印共治理下,更是成了印度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邦,连低种姓的孩子都能上学,种姓带来的隔阂慢慢就淡了。这就像中国当年打破旧制度束缚,让所有人都能靠劳动改变命运,只有消除内部割裂,国家机器才能真正转起来。   在经济发展上,印共也不是死守着旧观念,反而很务实,这点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能对上。西孟邦当年专门出台工业政策,既扶持本土的中小企业,也敢吸引国内外投资,还跟银行商量出“75%银行贷款+25%政府补贴”的办法,帮投资人降低风险。   这一下就催生出大量中小企业,每年能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西孟邦的中小企业数量至今还是印度各邦里最多的。这种“既保民生又抓发展”的路数,比现在莫迪政府只喊“印度制造”口号、实际靠买天价军火撑场面要实在得多——毕竟制造业和就业才是国家崛起的硬底子。   现在莫迪政府的困境正好反衬出印共政策的价值。印度失业率飙到8.2%,3亿人每天收入不到2美元,面粉价格涨得老百姓快吃不起饭了,可政府还在花24亿美元买法国“阵风”战机,单价能买三架中国歼-10CE,结果空战还打输了。反观印共执政的邦,不搞军备竞赛,把钱花在修水利、办教育上,反而让民生和经济都有了起色。要是印共掌权后把这套经验推广全国,停止浪费钱买武器,转而投资基建和教育,印度的潜力就能被真正激活。   不过说印共能复制“中国崛起”,也不是没障碍。印度是联邦制,各邦权力很大,印共在西孟邦搞大型企业时,就因为土地征收和赔偿问题卡过壳,最后得靠法院裁决,要是推广到全国,地方阻力肯定小不了。   而且印共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当年有机会领导全国联合政府却放弃了,后来才后悔是“历史性错误”,这种决策上的犹豫可能会影响施政效率。还有印度的宗教和种姓问题根深蒂固,就算印共想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   但不管怎么说,印共已经用几十年的地方执政经验证明,它懂印度的病根在哪儿——不是缺武器、缺口号,而是缺让底层民众受益的改革、缺能凝聚全国的治理、缺务实的发展路线。   中国崛起的核心就是把这些事儿一件件做实了,印共要是真能在全国层面推类似的政策,把6亿乡镇青年的潜力调动起来,让农民、工人、程序员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印度确实有可能走出一条类似的崛起之路。毕竟国家发展的道理是相通的:先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国家才能真正强起来。   信息源:《莫迪胜选:执政党为何意外陷入苦战?》

0 阅读:36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