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前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史之春 2025-10-16 20:43:49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前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这次美国借着“301条款调查”搞出来的政策,说是要针对中国造船业和航运业,可细则订得跟一团乱麻似的。   按规定,收费分好几类: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按每净吨50美元收,往后每年还涨,到2028年要涨到140美元;中国造的船更麻烦,要么按每净吨18美元算,要么按每个集装箱120美元算,哪个高就按哪个收。就拿跑美线的12000TEU大集装箱船来说,光一次靠港就得交几百万美元,要是一个航次挂靠好几个美国港口,费用还得叠加,这可不是小数目。   可最让船东犯难的是“自己判断”这一条。美国没给明确的判断标准,比如“间接持股25%以上”算不算中国相关船舶?有些中外合资的船公司,股权结构绕来绕去,谁也说不清该不该交费。   还有豁免条款列了一长串,空载的船、小于4000TEU的船、运输美国出口货的船能免,但“空载”怎么界定?刚卸完货没装新货算吗?这些细节全没讲明白。船东要是少交了,可能被拒绝卸货、罚更多钱;多交了又心疼,只能天天对着条款抠字眼,连老资格的航运经理都吐槽“比解数学题还难”。   再说说CBP为啥连人都凑不齐。这部门本来就忙得脚不沾地,平时要管港口安检、反走私、查违禁品,早就人手紧张了。这次新增的收费监管是个苦差事,得核对每艘船的股权结构、建造地、载货情况,还得处理缴费纠纷,这些都需要专门培训过的人手。   可美国政府从4月公布政策到10月生效,只给了半年准备时间,既没给CBP追加招聘预算,也没组织系统培训。有内部消息说,CBP原本想从其他部门调人帮忙,可大家都怕担责——这规则本身就含糊,万一判错了要背锅,谁也不愿接这烫手山芋,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岗位空着。   其实这政策乱成这样,根源还是美国自己急着“打压中国”,没把功课做扎实。这事儿最早是美国五大造船工会挑起来的,他们觉得中国造船业太强,抢了美国的生意,就请愿让政府搞301调查。   两党为了拉工会选票,赶紧推了《美国船舶法案》,逼着USTR快点出措施。结果政策从调查到出台只用了一年多,连航运业的听证会都没好好开,更没问过船公司、港口的实际情况,等于“拍脑袋”定规矩。   更乱的是美国内部各部门互相拆台。政策是USTR牵头搞的,可执行要靠CBP,收钱归财政部,三个部门没提前商量好。USTR只管定高收费标准显“强硬”,不管CBP有没有能力监管;财政部只关心能不能收到钱,没考虑船东会不会判断失误;CBP夹在中间,没人没人,没规矩没规矩,只能放任船东自己瞎琢磨。这种“各管一摊”的毛病,在美国政策里不算新鲜,可这次连累了整个航运圈跟着遭殃。   还有个隐藏的原因,美国想靠这招逼船公司不用中国船、不买中国造的船,帮自己的造船业回血。可他们没算到航运业早就是“你中有我”的格局,好多外国船公司都有中国造的船,比如MSC在美线的船里就有20艘是中国造的。   规则订得太模糊,这些外国公司也跟着慌,要么赶紧把中国造的船调到其他航线,要么干脆取消美线航次,反而让美国港口的货物堆积起来。   现在航运圈里都在观望,有的船东干脆先多交一点“保命钱”,有的直接绕开美国西海岸港口,改去加拿大卸货再转陆运。CBP偶尔查到错缴漏缴的,也因为没明确标准,只能不了了之。   说到底,这政策就像个没搭好的架子,看着挺唬人,其实一戳就漏——既没打疼对手,反而把自己的港口、监管部门搅得一团糟。要是美国不赶紧把规则理顺、把人手配齐,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商家和港口。

0 阅读:136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