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称,中国近期出台史上最严稀土新规,其根源在于美国9月底强化的实体清单50%规则,连坐制实体清单被彻底激怒,美国将黑名单企业及其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全部封锁,波及中国数千家企业,半导体和AI行业出口订单骤降,中国采取史上最严稀土新规作为反制。 这次中国的“稀土管理规矩”的确很严。从2024年6月国家就公布了《稀土管理条例》,24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后来又在2025年10月加了出口管制的补充条款,才算凑齐了这套“最严稀土规矩组合拳”。 它管的事儿特别细,从稀土矿的开采、提炼,到做成材料、卖到国外,每个环节都卡得很紧。比如开采稀土得有专门资质,不是谁想挖就能挖;提炼企业有产量上限,不能随便扩产;连卖出去的稀土产品都得录入追溯系统,从矿场到买家手里,每一步都能查到,就像给稀土上了“全程身份证”。最关键的是出口管控,尤其是能用于军工、AI芯片的重稀土材料,只要含量超过0.1%,或者用了中国的技术生产,都得单独申请许可,不是以前填个单子就能卖了。 日媒说中国是被美国的“连坐制”激怒,这话不是完全没影儿,得先搞懂美国那规矩有多“霸道”。美国25年9月底搞的50%规则,简单说就是“一人犯错,全家受罚”——只要有一家中国企业被拉进黑名单,它持股超过一半的子公司、有密切合作的关联企业,不管有没有实际参与“敏感业务”,全都会被封锁。 比如有家做半导体零件的中国公司被盯上,它投资的几家配件厂因为持股超50%,立马就没法和美国企业做生意了,手里的AI芯片出口订单一下就黄了。这样的情况蔓延开来,几千家企业跟着受影响,确实戳到了咱们的痛处。日媒盯着这时间差——美国9月底出规则,中国10月就强化稀土管控,再加上之前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摩擦,自然就往“激怒反制”上联想,觉得中国是拿稀土当“反击武器”。 但要是仔细扒一扒时间线和新规的真正目的,就会发现这说法只说对了一半,甚至有点片面。先看时间,中国的《稀土管理条例》24年4月就通过了,6月就公布了,10月1日正式施行,比美国25年9月底的规则早了很久,显然不是临时被激怒才赶出来的政策。 再说这“严”的本质,根本上是为了治咱们自己的“老毛病”。这么多年,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4%,开采量占69%,尤其是提炼加工环节,全世界90%的活儿都在中国干,可一直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卖原材料的时候价格压得很低,等人家做成高端磁材再卖回来,价格翻好几倍,咱们2024年磁材出口单价还不到进口的一半,这亏吃得太大了。新规就是要逼着产业升级,少卖“土疙瘩”,多做高附加值的产品,把定价权攥在自己手里。 还有个更实在的原因,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宝贝,以前乱挖乱采的情况特别严重,有的小矿主为了赚钱,把山头挖得坑坑洼洼,废水直接排进河里,环境破坏得厉害。新规里专门要求开采、提炼必须做好环保,还鼓励回收利用旧稀土产品,就是想把这宝贝护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个烂摊子。这可不是针对美国的“反制”,而是咱们对资源负责的长久打算。 当然,美国的霸道规则确实是“催化剂”,让咱们更坚定了把稀土主动权抓牢的决心。毕竟稀土这东西太重要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机、F-35战机的零件、AI芯片的制造,都离不了它,咱们控制着93%的磁体制造份额,这本身就是话语权。 美国想靠“连坐制”卡咱们的脖子,咱们正好借早就规划好的新规,把稀土变成保护自己的“盾牌”——不是不让卖,而是得按咱们的规矩来,既保住资源,又推动产业升级,顺便让那些想卡咱们的国家掂量掂量:没有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他们的高科技产业能转得起来吗? 所以说,日媒只看到了“反制”的表面,没看懂咱们的深层打算。这新规是中国对稀土产业的“自我革命”,早有规划,美国的打压只是让这步棋走得更稳更快。它不是一时的“怒气”,而是对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国家安全的长远考量,毕竟手里的宝贝得用在刀刃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稀里糊涂地贱卖了。
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称,中国近期出台史上最
史之春
2025-10-16 20:43: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