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背后反映的不是技术问题

史之春 2025-10-16 20:43:55

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背后反映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中国海军对下一代航母标准的深度思考。   先说说交付时间的事儿,这可不是技术卡了壳。2025年9月刚传来消息,歼-15T、歼-35还有空警-600这三型战机,都已经在福建舰上成功完成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了。要知道,电磁弹射这技术可不简单,瞬间迸发的能量相当于近7万台空调同时开到最大档,能把几十吨的战机几秒内从静止推到起飞速度,咱们能让三型不同战机都适配成功,说明核心技术早过关了。   那为啥还不交付?关键是在“细抠”——美国那艘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老出毛病,原本设计四千次才坏一次,结果一百多次就出故障,咱们可不能犯这错。海军是在借着交付前的时间反复测试,比如弹射系统的可靠性、舰载机和弹射器的配合精度,还有空警-600作为“空中大脑”怎么跟整个舰队联动,这些数据都得攒足了,才能给下一代航母立规矩。   再琢磨琢磨福建舰本身的定位,它更像个“技术试验场”,而不是要批量生产的“标准款”。咱们的航母发展一直是“小步快跑”:辽宁舰是拿来练手的,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山东舰是自主造的滑跃航母,搞定了“会造了”的问题;到了福建舰,直接跳过蒸汽弹射用上电磁弹射,就是为了试验“能不能搞最先进的”。   但它有个绕不开的短板——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虽然好用,可太费电了,常规动力在远海长时间作战时,供能稳定性还是不如核动力。就像家里用大功率电器,普通电表可能跳闸,得换个更大的总开关才行,核动力就是那个“大总开关”。海军肯定想明白了,既然已经验证了电磁弹射能成,下一步就得搞“核动力+电磁弹射”的完整版,福建舰这个“常规动力版电磁弹射航母”自然没必要再造第二艘。   这背后更藏着对海军战略的考量。以前咱们的航母主要是在自家门口保卫安全,山东舰这样的滑跃航母就够用了。但现在要往远海走,得能长时间在第二岛链外活动,常规动力航母就有点“力不从心”——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找补给船加油,既耽误事又容易暴露位置。核动力航母就不一样了,一次换料能跑十几年,不用频繁加油,正好能支撑远海长期部署。   而且远海作战靠的是体系,空警-600能把预警圈往外推几百公里,歼-35能隐身突防,歼-15T能满弹打击,这些都得靠航母这个平台持续支持,核动力才能让这套体系真正“转得起来、留得下来”。福建舰的试验,就是在帮海军摸清这套远海作战体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航母平台,等摸清楚了,直接造更适配的核动力型号,比再造一艘常规动力的福建舰划算多了。   还有成本和资源的账要算。福建舰的建造成本比山东舰高不少,光是电磁弹射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就花了大价钱。如果再造一艘一模一样的,不光要花钱,还得占用造船厂里的资源。现在民营企业都参与到航母建造里了,2025年造船量预计能到5100万载重吨,这些资源要是能集中用来攻关核动力航母的关键技术,比如小型化核反应堆、更先进的阻拦系统,就能更快造出比福建舰强得多的航母。   美国就是因为军工利益太固化,造了福特号还得勉强用,咱们可不会走这条路,既然有更先进的方向,就没必要在过渡型号上浪费精力。   其实从辽宁舰到福建舰,每一艘都有自己的使命:辽宁舰教咱们怎么用航母,山东舰让咱们会造航母,福建舰帮咱们试出最先进的技术。现在福建舰的使命快完成了,它验证的电磁弹射、舰载机协同这些技术,都会变成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的“基础套餐”。   所以说不会有第二艘福建舰,不是造不出来,而是咱们要直接造更好的。交付时间拖一拖,也是为了把每个细节都打磨好,给下一代航母定下最靠谱的标准,这可不是技术不行,反倒是海军想得远、看得准的表现。

0 阅读:2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