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刘峙的父亲,因纠纷被乡邻打死,多年后已经发迹的刘峙回到家乡,亲戚让他为

熹然说历史 2025-10-17 23:51:03

国民党上将刘峙的父亲,因纠纷被乡邻打死,多年后已经发迹的刘峙回到家乡,亲戚让他为父亲报仇,他想了想却放弃了。 1892年,刘峙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庭。他还在襁褓中时,父亲就因为稻田灌溉用水跟邻村恶霸起了冲突,被对方拿锄头砸破了脑袋,跌下桥后尸体被河水冲走。母亲胡氏带着婴儿进城到爆竹店打工,后来先后改嫁两次,第二任丈夫黄小山是个退役军官,对刘峙还算照顾,供他读书识字。 刘峙从小就知道自己家的这段血泪史,但那时候孤儿寡母的,哪有本事去找人家算账。他七岁进私塾念书,十四岁拜师学经史,后来又进了教会学校接触到革命思想。1907年,十五岁的他考进湖南陆军小学堂,在长沙这样的大城市,一个说着江西话的乡下小子没少被同学欺负,但他都忍了下来,咬着牙把学业完成了。 辛亥革命那年,刘峙在武昌陆军中学读书,参加了学生军守城。革命成功后他当过宪兵,1913年考进保定军校第二期学步兵,算是正儿八经接受了军事教育。毕业后他被分到冀东巡防营,因为是外地人被排挤得厉害,一气之下辞职回了老家。后来他南下广东投军,从上尉参谋干起,在滇军、赣军之间辗转,打过不少仗,从连长一路升到营长。 1924年黄埔军校开办,刘峙被请去当战术教官,跟何应钦搭档教学生。1925年第一次东征,他带兵打淡水、华阳、棉湖这些地方,立了不少战功。1926年北伐开始,他当上第二师师长,攻打江西表现不错,慢慢就成了蒋介石手下的红人。到1935年,他升到陆军二级上将,成了蒋介石麾下”五虎上将”之一,风光得很。北伐那会儿大家都叫他”福将”,说他运气好,打仗总能赢。 大概是1930年代中期,刘峙已经位高权重了,决定回趟江西老家。消息传开后乡里敲锣打鼓欢迎,族里亲戚都来看他。当年那个杀他父亲的恶霸还活着,住在村东头大院里,虽然年纪大了但还在村里欺负人。亲戚们一合计,觉得这是报仇的好机会,刘峙现在有兵有枪,收拾一个老恶霸不是轻而易举? 有个堂叔直接拍桌子,说你父亲死得那么惨,这仇不能不报。还有人说那恶霸已经老了,腿脚不灵便,你派几个兵就能搞定,何必犹豫?亲戚们越说越激动,都盯着刘峙等他表态。可刘峙坐在那儿,盯着桌子半天没吭声,任凭大家怎么劝,他就是不点头。 第二天,刘峙把亲戚们叫到一块儿,郑重其事地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父亲的仇自己一辈子忘不了,但他现在是军人,职责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私人恩怨随便动兵。要是为了报仇带兵回来搞乱子,扰了乡里安宁,违了军纪,这将军还有什么意思当?他说这种民间纠纷应该走法律途径,让大家别掺和,把家乡太平放在第一位。 亲戚们听完,有的叹气,有的摇头走人,还有人很不满,觉得他太窝囊。可刘峙主意已定,再也没松过口。他为什么不报仇?倒不是怕那恶霸,那时候他手里有重兵,恶霸再横也翻不了天。关键是他不想把私事跟公事搅一块。作为国民党上将,他得顾着自己的位置和蒋介石的面子,私自调兵报仇传出去不好听。再说他打仗多年,见多了各种事,知道报仇痛快一时,可后面收拾烂摊子更麻烦。用法律说事儿,既给自己留了台阶,也给乡亲们一个交代。 可刘峙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1937年抗战爆发,他当上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守华北保定。日军一来,他布置得乱七八糟,部队扛不住,一路往后撤,丢了大片地方,外号从”福将”变成了”长腿将军”,意思是他跑得快。1948年淮海战役,他坐镇徐州当总司令,结果情报漏了,部署也乱了,六十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蒋介石气得够呛,直接把他的职给免了,只给了个战略顾问的空头衔,实际上就是晾着他。 1949年国民党不行了,刘峙跑去香港,日子过得紧巴巴,连黑帮都来找他麻烦。1950年他带着家人去了印尼,租了个破公寓,想做生意没成,靠教书混口饭吃。1952年有人冒用他名字骂国民党,他在印尼跳出来抗议,这才让人知道他还活着。蒋介石听说后气得咬牙,派人传话让他赶紧回来,别在外面继续丢人了。1953年他回了台湾,当了个国策顾问,拿高津贴,日子才算稳下来。晚年他不怎么出门,写了本《我的回忆》,讲自己当兵的事,但败仗什么的一个字都不提。1971年,他在台北家里病死,79岁,走得挺低调。 刘峙这辈子,从穷小子爬到上将,早年靠拼命和运气,北伐那会儿确实有两把刷子。可后来抗战内战接连拉胯,说明他打仗其实没啥真本事,主要是跟对了人。放弃报仇这事儿,说他有大局观也好,说他软弱也罢,反正他做了这个决定。他不算什么英雄,也不是大坏蛋,就是个被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有功有过,争议不少。 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面对杀父仇人选择了放弃复仇,这到底是顾全大局还是软弱妥协?他后来战场失利、晚年落魄,是否跟这段往事有什么关联?欢迎大家留言说说自己的看法。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