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们救美国,是雪中送炭。今天,我们再救美国,就是养虎为患。时代已经变了,我们自己的经济,已经不再依赖美国。我们的钱,要用来建自己的高铁,搞自己的芯片,而不是去填一个注定要崩盘的无底洞。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虽然出问题,但整体实力依然强大,信用体系稳定,那时候中国买入美债,相当于在保护自己的出口市场,也是在防止全球经济崩盘。 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美国的债务总额已经逼近38万亿美元,仅仅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甚至比它的军费还高。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每收100美元税款,就要先拿出26美元来付利息,财政空间被挤得只剩一点点,其他支出都得靠借新债维持。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政治分裂让财政政策长期摇摆不定,每次债务上限谈判都要闹到政府停摆边缘,外界对它的信用越来越不信任,这样的国家,再想当全球“避风港”,已经力不从心。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如果继续买单,只会换来更多压力,2008年我们大量买入美债,是为了稳定国际市场。 但几年后,美国反手就开始搞高科技封锁,打压我们的企业,甚至限制关键零部件出口,最近几年,它还不断扩大军事部署,F-35在菲律宾起降频率上升,侦察机在南海活动明显增多。 这种情况下,再去支持美国财政,相当于给一个不断针对自己的对手输血,得不偿失。 不仅如此,美国对盟友也没留情面,欧洲制造业被高能源成本和美元政策拖得步履维艰;德国汽车在本土减产,日本和韩国的芯片企业也被迫交出技术。 美国如今的策略是“只管自己”,它要的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样的对象,已经不值得中国再为它兜底。 而且我们自己还有许多迫切的任务要完成,比如高端制造业的升级,半导体、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都需要大量投入。 从宏观角度看,把钱用于国内发展,是一种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投资”,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到了新阶段,重点不再是修路建桥,而是提升科技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民生改善。 这些方面每投入一块钱,都能形成实实在在的长期回报,相比之下,去买美债换回一堆风险,根本不划算。 而且现在全球金融环境已经彻底变了,2008年的时候,美元几乎是唯一的国际结算货币,美国一旦出问题,全世界都得跟着遭殃,那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能做的选择很有限。 但现在不同了,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从过去的70%降到了50%多,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寻找替代方案。 中国也在加快去美元化的步伐,手里的美债已经从最高的1.3万亿美元降到了7千多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在持续增加,这说明我们正在通过实物资产和多元化储备,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中国的战略重点,已经从“帮别人稳”转向“让自己强”,这是一个大国成熟的标志,未来的竞争,比拼的不是谁救得了谁,而是谁能在动荡中稳得住、走得远。
中方迎喜讯,荷兰没想到,明劫中企第五天,中国芯片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半导体这场大
【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