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年过去了,14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诺贝尔去世时留下的遗产,之所以没减少反而越变越多,核心全在背后有个会“管钱生钱”的诺贝尔基金会,把这笔钱打理得比自家家产还精心。 诺贝尔当初在遗嘱里要求钱投在“安全证券”上,1900年基金会刚成立时,只能乖乖买国债、搞房地产抵押贷,收益本来就有限,还得给政府交重税。 1915年之后瑞典开始收“临时国防税”,税负一下翻了倍,到1922年交的税居然比第二年要发的奖金还多,那时候基金会连维持奖金发放都费劲,更别提让钱增值了。 真正的转机在后来的两次关键变化。1946年瑞典政府终于同意给基金会免税,除了少量不动产税,其他税都不用交,这一下就保住了本金的根基,不用再把辛苦赚的收益拿去填税坑。 更重要的是1953年,规矩改了,基金会能自由投资了,不再局限于保守的债券,能买股票、投不动产,甚至去国外找机会,这就像把以前锁在抽屉里的钱拿出来做正经生意,收益自然上去了。 1954年的奖金就比上一年多了6000多克朗,到了80年代,股市和房地产行情好,基金会的资产涨得更快,1991年单个奖项的奖金一下从400万克朗涨到600万克朗,翻了整整一半。 基金会自己从不直接操盘,而是找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理财高手”帮忙。 这些外部机构里有贝莱德这样的老牌资管公司,帮他们买股票指数基金;有红杉资本,投了中国和美国的成长型企业,跟着那些有潜力的公司一起赚钱;还有凯雷集团,专门打理房地产基金,不管市场好坏都能有稳定收益。 甚至连文艺复兴科技这样的顶级对冲基金也在其中,这些机构擅长在市场波动时控制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投资都亏了。 但基金会因为有这些专业团队打理,亏损不多,市场一恢复就很快赚了回来,2019年一年就赚了16.6%的收益,比不少专业投资人都厉害。 这些“管家”花钱还特别有分寸,每年花的钱远没赚的多。2024年基金会总共花了1.358亿克朗,其中奖金才5500万克朗,而当年资产就涨了5.64亿克朗,赚的钱扣除开销后还剩一大笔,自然能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多。 而且他们投资有自己的规矩,烟草公司、做争议武器的企业绝对不碰,要是不小心投了不符合要求的公司,12个月内肯定卖掉,从不贪小便宜踩坑。 瑞典央行后来还添了把力,1968年设立了经济学奖,奖金由央行出,还额外给基金会一笔管理费,等于又多了一笔稳定的补充。 这么多年下来,基金会的资产从最初的3100万克朗变成了2024年底的近68亿克朗,涨了快220倍。 哪怕遇到两次世界大战、多次经济危机,依然能稳住收益,靠的就是先争取免税保住本金,再找专业机构做多元投资,最后花钱有节制还守规矩。 就像普通人家打理积蓄,找对懂行的人,选对靠谱的方向,既能按时花钱办事,本金还能不断增值,诺贝尔奖的钱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