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苹果这两年为了供应链的多元化,又是应对关税又是搞布局,把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了印度,本来想着能安稳生产,没想到刚把家当挪过去。 印度就翻出了1961年的老法律,说不能只交印度当地的税,得按全世界的营业额算税,这明摆着就是看准了苹果舍不得放弃投入的成本,故意狮子大开口。 其实这部1961年的《所得税法》,印度早不用了,现在翻出来就是为了拿捏苹果。这部法律里藏着个“后门”,以前印度就用过好几次,最出名的就是沃达丰的案子。 2007年沃达丰收购了一家印度公司的资产,印度税务部门当时没说啥,等交易完成了突然拿出1961年的法律,说这笔交易得交20亿美元的税。 沃达丰不服告到最高法院,赢了官司,结果印度直接修改法律,说这不是新规,就是澄清旧法,得从1961年开始算,硬是把官司拖到2020年才了结,最后国际仲裁判印度输,还得赔沃达丰的钱,但折腾这么多年,沃达丰早就被耗得够呛。 苹果现在的处境跟当年的沃达丰差不多,都是先投钱再被“关门打狗”。苹果为了搬产线花了不少心思,去年在印度生产的iPhone价值就有两百多亿美元,占了总产量的一成多,8条产线一开动,后续还得接着投钱建供应链。 印度就是看准了这一点,知道苹果不可能轻易撤资,才敢拿出老法律要全球税,毕竟产线这种东西搬过去就不好挪了,真要是闹僵,印度海关随便扣一批零件,苹果的生产就得停摆,就像之前德国大众那样。 大众在印度本来市场份额就小,印度税务部门说他们用零件进口的名义逃税,一下开了十几亿美元的税单,还扣了几十多批零配件,搞得经销商断货,差点把大众在印度的投资计划都搅黄了。 这种先拉拢再收割的套路,印度早就用得炉火纯青,不止苹果,好多外资企业都栽过跟头。韩国起亚汽车也被印度找过麻烦,说他们乱用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要补一亿多美元的税。 谷歌在印度更是常年被盯着,之前印度说谷歌的广告收入算“特许权使用费”,得交税,官司打了好几轮,后来印度干脆开征“谷歌税”,每年从谷歌、脸书这些公司手里收好几亿,直到去年为了安抚美国才取消,转头又想从别的地方找补。 咱们中国的手机厂商也没逃过,vivo、小米、OPPO都被印度税务部门查过。这些企业都是先响应印度的招商政策,投钱建厂或者扩大业务,等站稳脚了印度就找各种理由要钱,要么翻旧法律,要么改政策解释,反正就是要从外资口袋里多掏钱。 印度敢这么干,就是因为手里有筹码,企业投的钱越多,越不敢轻易离开,就像苹果现在已经把部分销往美国的iPhone放在印度生产,要是跟印度闹僵,不仅产线白建,还得应对美国的关税,两头受气。 另外,就是印度财政确实需要钱,这两年经济下行,靠正常税收不够,就想着从外资企业身上“薅羊毛”,觉得跨国公司有钱,多要一点也能拿出来。 但他们不想想,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早就让外资心里打鼓了,法国保乐力加集团因为税务纠纷,直接警告莫迪政府,说再折腾就不新增投资了;特斯拉也因为印度的高关税,一直犹豫要不要在印度建厂。 苹果现在大概率只能跟印度慢慢耗,要么花钱消灾补一部分税,要么就像沃达丰那样打长期官司,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吃亏。 印度就是吃准了苹果耗不起,毕竟产线不能停,全世界供货不能断,这韭菜算是被他们稳稳地攥在了手里。 其实印度这不是第一次割外资的韭菜,套路从来没变过,都是先给点甜头引企业进来,等企业把家当搬过去,就翻出老法律或者改规矩要钱。 他们就是利用企业的沉没成本,进行强制性的“收割”,这种做法虽然能短期拿到钱,却把自己的营商环境搞臭了,但印度眼下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根本不管长远的影响。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