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德富尔打电话求和,芯片断了德国慌了,北京不急着见他 10月26号,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计划访问中国,动身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他对中国稀土出口政策提出质疑,还提到“一个中国”问题,表示反对通过武力改变现状,这些言论引起中方强烈反应,中方随即取消瓦德富尔访华的全部活动安排,只保留外长会谈环节,其他行程全部停止,瓦德富尔事后曾略带自嘲地表示,北京方面没有人愿意与他见面。 到了十一月初,中美两国代表在韩国釜山举行会谈,美方这次态度明显放软,尤其在芯片和贸易问题上表现出愿意合作的姿态,这个消息传到欧洲之后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德国方面意识到,连美国都在主动缓和对华关系,德国如果继续强硬对抗,就显得不合时宜,政治上的站队已经失去意义,经济上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 11月1号,瓦德富尔主动给王毅打电话,语气完全变了,他说德国重视对华关系,再次强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还请求尽快安排访华行程,这和之前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简直不像同一个人说的,现在瓦德富尔急着修复中德关系,因为德国的汽车工厂快要撑不下去了。 问题的根源在荷兰,荷兰政府用国家安全这个理由,收走了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这家企业在东莞设有工厂,是全球汽车芯片封装测试的关键环节,工厂产能一下滑,整个供应链就乱了套,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德国大车企直接减产甚至停产,连高尔夫这样的主力车型也排不上生产线,汽车行业占德国GDP超过百分之七,关系到上百万人的就业和整个东欧的供应链,德国财政本来就因为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承受很大压力,再加上产业停摆,默茨政府这下可真要头疼了。 德国政府内部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经济部门的人每天关注订单和工厂情况,清楚中国是最大客户,也明白芯片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参与,外交部门却总想跟随美国脚步,搞一些“麦克风外交”,在国际上刷存在感,瓦德富尔就是一个例子,他之前为了讨好美国放出强硬言论,后来被现实教训,只能低头认错,中方虽然没把门关死,但态度很明确,愿意合作,前提是德国别搞小动作,别玩两面手法。 欧盟嘴上总说要自己拿主意,可做起来全是两码事,一边想着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一边又放不下中国的市场和便宜好用的零件,荷兰那件事根本不是什么安全问题,就是找理由卡别人的脖子,结果卡来卡去,先把自己勒得够呛,德国企业现在天天催着政府快点缓和关系,再不停下生产线的损失,就真要算不清账了。 瓦德富尔能否再次访问中国,现在要看德国政府是否展现诚意,而不是中方是否愿意接待,如果德国继续采取限制中资企业投资或配合美国实施制裁这类制度性挑衅行为,北京方面便不会急于敞开大门,当前最着急的是德国汽车制造商,他们的工厂能否恢复运转才是关键问题,中方立场始终稳定,对方带着诚意来访,我们表示欢迎,对方制造事端,我们就选择等待,毕竟时间优势在我们这一边。 说实话,这种事情经历多了自然就懂了,政治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比不上工厂机器停转带来的实际压力,德国现在不是不愿意强硬,而是实在强硬不起来,经济现实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管用,瓦德富尔这通电话,更像是产业链逼到绝境后被迫做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