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为何要死磕红军城? 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的广阔战场上,一座名为红军城(乌方称作波克罗夫斯克)的城市成为了俄乌双方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也要争夺的焦点。这座战前人口约有六万的城市,如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俄军与乌军在这里展开的激烈交战,不仅决定着顿巴斯地区的战局走向,更可能影响未来谈判桌上双方的话语权。 红军城绝非普通的乌克兰小城,其战略地位堪称顿巴斯地区的命脉所在。这座城市位于顿巴斯核心区域,控制着通往顿巴斯前线的两条铁路干线和公路网络,承担着乌军东线后勤枢纽的功能。乌克兰军事分析师亚历山大·科瓦连科直言不讳地指出:“波克罗夫斯克(也就是红军城)首先是顿涅茨克地区重要的后勤枢纽,此外,从这里能够同时向多个方向组织进攻。”如果俄军完全控制该城市,将切断乌军顿涅茨克军事集群的补给走廊,并为俄军进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开辟道路。除了交通优势,红军城还是乌克兰煤炭工业的重要中心,拥有丰富的焦煤矿资源,这些资源曾是乌克兰庞大钢铁产业的基础。 对于乌军而言,红军城更是其顿巴斯防御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一旦红军城易手,乌军向其他前沿防御阵地调动部队和补给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布·李分析认为:“这将使乌克兰军队的后勤补给变得更加困难,无论是无人机、弹药还是其他物资。”正因如此,俄军对红军城可谓是“势在必夺”。俄军持续进攻红军城,就是要在乌军整体防御体系上打开缺口,进而向纵深区域挺进,对其他乌军防御阵地实施钳制和包抄。 当前红军城的战局对乌克兰方面而言并不乐观。俄国防部发布的战报显示,俄军对驻防在红军城的乌军已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仅存的撤退和补给通道越来越狭窄,并被俄军炮火覆盖。俄军正从东部扩大控制区并压缩包围圈,已深入乌防御纵深。根据一些报道,俄军从北、东、南三面不断挤压对手,乌方赖以获取外援的西方通道,宽度已由几天前的15公里缩至5公里左右,而且这唯一的出口还被猛烈炮火覆盖。乌军士兵也坦言,由于大批运输车辆被毁,“我们的后勤保障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俄军采取了与之前在巴赫穆特等地不同的战术。为了减少伤亡,俄军在进攻红军城时,没有选择集结大规模兵力正面强攻,而是将实战经验丰富的士兵组建成突击小队,从不同的方向持续发动进攻。俄军还动用了重炮和自杀式无人机,压制乌军火力,支援突击小队夺取阵地。这种战术调整被俄罗斯军事博主描述为“在这座双方都没有控制权但又极其难以保卫的城市划出一个灰色地带”。乌军方面,则已将红军城的民房和街道改造成了防御工事和隐蔽火力点,试图利用筑垒区域进行顽强抵抗。 乌克兰政府深知红军城失守的严重后果,因此尽管形势严峻,仍不断向该地区增派部队。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发布战况信息称,乌军特种部队在波克罗夫斯克实施直升机机降与作战。总台军事评论员魏东旭分析认为,乌军向红军城派遣直升机,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地面派兵支援或实施补给风险较大,直升机可从低空快速飞入前沿区域;二是直升机可搭载兵力,对处于进攻状态的俄军突击队实施拦截和火力压制;三是利用直升机实施低空侦察,及时掌握双方兵力分布情况。不过,这种补给方式风险极高,一旦乌军直升机暴露在俄军侦察无人机和自杀式无人机的视野中,也会凶多吉少。有报道称,俄军曾击溃一支被紧急派往红军城的乌克兰特种部队,“从直升机上下来的全部11名人员均被击毙”。 红军城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布·李表示,若能在年内占领波克罗夫斯克(也就是红军城),将让俄罗斯获得一场重大胜利。基辅方面则认为,如果该城陷落,将有助于俄罗斯说服美国相信其军事行动正在取得成功,进而促使西方顺从俄罗斯的要求。一旦红军城的控制权易手,乌军会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俄方很可能会利用一个大的战果推动停火谈判并掌握谈判议题的主导权。西方援乌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使得乌克兰在得到外部援助上后继乏力,形成对俄罗斯更有利的局面。 尽管红军城战事激烈,但军事分析家们也指出,即使俄军最终控制了红军城,顿涅茨克地区仍有两座重要城市在乌军控制之中。罗布·李强调说:“只要斯洛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仍在乌克兰的掌控之中,俄罗斯要控制整个顿涅茨克地区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乌克兰在红军城形势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仍在拼死抵抗。 红军城的战斗已超越了简单的领土争夺,它象征着俄乌双方在顿巴斯地区的力量对比和未来战局走向。这座曾经隐藏在绿树丛中的小城,如今成为了俄乌冲突的“暴风眼”。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红军城的名字已被深刻烙在俄乌战争的历史中,它的命运将直接影响顿巴斯地区乃至整个乌克兰的未来。随着战事持续,双方都在为可能到来的长期消耗战做准备,而红军城的控制权,无疑是这场消耗战中至关重要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