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和粟裕的女儿粟惠宁结为伉俪,在庐山度蜜月的照片。你瞧,陈小鲁长得是不是很帅气,粟惠宁很漂亮不是吗?[ok] 陈小鲁在北京四中读书时,就是粟裕家的常客,他常来找粟寒生下棋,棋盘上的你来我往间,与粟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个经常在院子里遇见的小姑娘,将来会成为他的终身伴侣。 粟惠宁十八岁那年穿上了军装,从通讯兵的电话接线做起,后来还当过炊事员。 切菜、烧火、背着线缆爬杆子,这些活计她从不叫苦,将门之后的名头没有让她享受特殊待遇,反而让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1968年,陈小鲁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东北农场,冬天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他和大家一起刨粪积肥,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枕边总是放着几本翻毛了边的书。 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后,粟裕大将第一时间把陈小鲁接来家中,粟家的餐桌上总会多摆一副碗筷,粟惠宁会悄悄在他碗里多夹几块肉。 这些细微的关怀,像春雨般滋润着两个年轻人的心,三年相处,让他们从相识相知走到相爱。 1975年的庐山之行,成了他们新婚最珍贵的记忆。 云雾缭绕的含鄱口前,两人决定相守一生,没有华丽的礼服,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相视而笑时的默契。 婚后陈小鲁选择经商之路,从最基础的贸易做起。 曾经有合作伙伴想在账目上做手脚,他当即终止合作:“做生意和做人一样,都要堂堂正正。”这份诚信让他在商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粟惠宁在部队踏实肯干,从普通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师级干部,她常对下属说:“我父亲那一代人,从来都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夫妇俩还专程前往淮海战役旧址,在父辈战斗过的土地上久久驻足。 两位将门之后用半个世纪的相守,诠释了什么是“陈不离粟”的真谛。 这张1975年的庐山蜜月照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也纷纷讨论起来。 “看着他们穿白衬衫的样子真美好,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又长久。” “我爷爷奶奶也是那年结婚的,家里有张类似的照片,背景还是同一个照相馆的布景。”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战场上的过命交情,能延续到下一代真心不容易,特殊年代里粟家伸手拉一把陈家儿子,这就是情义。” “陈小鲁在东北农场两年只花16块钱,现在年轻人一个月奶茶钱都不止这个数,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确实值得学习。” “介绍人问粟惠宁看出陈小鲁怕什么,她说怕辜负,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两个背负着家族期望的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和支持。” “课本里只知道淮海战役,没想到这些开国将帅的家庭在特殊时期是这样相互扶持的,历史变得具体了。” “父辈留给他们最宝贵的不是地位名声,而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大家身边有没有类似的长辈爱情故事?或者哪些老一辈人的品质特别让你触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你印象深刻的家庭传承故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