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帽落山战斗,全排只剩田文富一个人,他把大衣支起来,假装战友迷惑美军,孤身毙敌50余人,战后大衣上多了53个弹孔! 战斗打到第六天时,帽落山阵地上已找不到一处完整的掩体。3排的阵地,被美军坦克和重炮反复覆盖,能动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田文富把最后一个战友拖到弹坑边安置好,再检查手边剩下的弹药。 他清楚,自己已是全排唯一存活的人。 美军还在继续冲锋,他们没有意识到阵地上只剩一个人。田文富抓起一件大衣,插上两根钢叉,远远地立在沙袋后。他想让对手误判,制造出多点射击的假象。 接下来的数小时,他在残破的战壕间穿梭,不断变换射击点。他用缴获的美制轻机枪,在三个不同位置轮流开火;手榴弹拉响后延迟投掷,造成假密集火力区。他咬住牙根,忍住耳鸣与伤痛,死死守住高地最前端。 美军始终没能突破这道防线。他们认为阵地上还有整编的志愿军小队,迟迟不敢贴近。 增援部队抵达后,田文富几乎已无知觉。他是被战友从掩体下刨出来的。旁边那件支在战壕上的大衣,布满弹孔。战后清点,整整53个。 参战士兵汇报称,美军阵亡五十多人,遗留弹药物资一批,无一人抵近志愿军主阵地。事后军区调查时,有干部问田文富:“你一个人,怎么守住了整条战线?”他回答:“人死光了,我不能跑。” 1951年帽落山一带的战斗,是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的重要一环。志愿军第50军148师443团被赋予坚守任务,目标是迟滞敌军南下,确保主力部队调整部署。 敌军集结了第25步兵师和第3装甲营,配合空军和重炮,试图强行夺取通向汉城的关键高地。连续三天冲击,未能撼动志愿军阵脚。田文富所在的3排部署在侧翼制高点,任务是阻击敌军迂回包抄。 从战斗打响的第一天起,3排伤亡不断。天气极寒,补给受阻,许多战士只能靠雪水维生。田文富在第二天中午失去了排长,临时接替指挥。夜间,他带人补修工事,将仅存的弹药按人头分发,每人只剩十几发。 到第五天清晨,整个阵地已经只剩下他一个活人。他没有撤退,也无处可退。他只是把战友的枪一把把整理好,能用的全留在身边。 当晚,一份战场报告送到军部:帽落山阵地未失,敌军伤亡严重,志愿军仍控制阵地正面火力。没有人想到,这是一个幸存者撑起来的假象。 田文富出生于四川,早年被拉壮丁入伍,辽沈战役中,该部起义,他顺势留下,成为解放军战士。 入朝之前,他曾在野战军训练营受训半年,是全班机枪成绩最优者。 帽落山战后,他被授予“英雄机枪手”称号,因伤转为地方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