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山西杨大爷拿着2根金条来到银行,说想把金子换成钱!工作人员看了金条后大吃一惊,但表面强装淡定,实际暗地里已经悄悄地报了警。这是怎么回事? 这事儿得从1979年底到1980年初说起,山西朔州平鲁区井坪镇屯军沟村,农民杨忠礼在黑龙沟砍柴时发现一个隐蔽山洞,里面埋藏着唐代金银铤共82件,总重几十斤。其中两件金铤上清晰錾刻“柱国魏国公臣张通儒进”十个字。这批窖藏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唐代最大一宗金银器 hoard,直径级一级文物。 张通儒是安禄山心腹,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后,他被封右相、魏国公、柱国,官位极高。这金铤就是他进献给安禄山或史思明的礼金,属于叛军政权铸造,使用时间极短,只有756到761这五年。唐朝官方金银器极少留铭文,叛军这边更罕见,这批东西成了研究安史之乱财政、官制、金属工艺最直接的实物证据。 当时农村穷得叮当响,杨忠礼一家连温饱都困难,他先拿了两根金铤去平鲁县银行想兑换。银行工作人员受过基本培训,一看那字样就知道是唐代官铸金铤,绝不是普通金子,立马报告行长并报警。公安局和文物部门迅速介入,现场封存全部82件,没让一件流失。 按照1980年施行的文物保护法,地下出土文物一律归国家所有。私自买卖倒卖要负刑事责任。杨忠礼虽然不懂法,但主动拿到银行,说明没想私藏,主管部门给他做了批评教育,没罚款没判刑,反而奖励800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足够在村里盖三间大瓦房,村里人羡慕得不行。 这批金铤成色极高,平均99%以上,工艺精湛,形状统一,重量标准,完全是唐代官方计量体系的标本。尤其是带铭文那几件,证明了叛军政权曾短暂建立起自己的财税体系,比史书记载更真实。过去总说安史之乱是胡人叛乱,这批文物证明叛军内部汉人高官同样积极参与,彻底颠覆了不少刻板印象。 现在这两件带“张通儒”铭文的金铤,静静躺在山西博物院唐代展厅最显眼位置,每次开展览都围满了人。讲解员讲到发现经过时,总有人感叹:一个普通农民,一锄头挖出一段被历史尘封的故事。国宝没流落民间,也没被熔了换钱,全靠当年银行和公安反应快,更靠老农骨子里的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