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发布了战报,俄方说打了140个目标,炸

烟雨评社 2025-10-23 10:53:42

2025年10月22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发布了战报,俄方说打了140个目标,炸了137架无人机,乌方说打了108场仗,波克罗夫斯克一天就撞了45次,两边都说自己赢了,可地图上地没多一寸,镇也没少一个。 10 月 22 日凌晨,乌克兰 10 个州的夜空被导弹尾焰照亮,俄罗斯国防部当日发布战报确认,俄军已对乌境内 140 个关键区域实施精准打击,能源设施、外国雇佣兵临时部署点及交通枢纽成为核心目标。 先看俄方的战报,里面把打击目标说得很具体,比如 “摧毁了乌方在哈尔科夫地区的 3 个弹药库、2 个雷达站,还有 12 个步兵据点”,拦截的 137 架无人机里,还特别提到 “包括 82 架自杀式无人机和 55 架侦察无人机,主要来自敖德萨和第聂伯河沿岸地区”。 为了让战报显得更可信,俄方还放出了部分打击后的卫星图片,能看到弹药库爆炸后留下的黑色烟痕,以及无人机残骸的特写。不过熟悉战场情况的人都知道,这类 “点状目标” 的打击虽然能削弱对方的局部战力,却很难改变整体战线。 毕竟俄乌双方在前线已经僵持了很久,各自都构筑了层层防御工事,单靠摧毁几个弹药库,根本没法推动控制线前移。而且俄方没提自己的损失,只字不提 “是否有人员伤亡或装备损毁”,这种 “报喜不报忧” 的表述,也让战报的客观性打了折扣。 乌克兰这边的战报则透着 “惨烈感”,尤其强调波克罗夫斯克的 45 次遇袭,说 “俄军用火箭炮和空袭轮番轰炸,导致部分民用建筑受损,但乌军成功拦截了 32 枚导弹,还在周边地区击退了俄军 6 次进攻”。 乌军方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还补充,108 场战斗主要集中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三个方向,“在马林卡地区,乌军甚至反攻夺回了 2 个废弃的村庄”,可当记者追问 “夺回的村庄具体位置和实际控制范围” 时,对方却只说 “因战场局势敏感暂不便透露”。 更关键的是,乌方同样没给出清晰的战果证据,既没有俘虏俄军的照片,也没有摧毁俄军重装备的视频,只靠 “口头描述” 很难让人信服。 有军事博主对比了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前战后地图,发现所谓的 “45 次遇袭” 并没有导致城区控制权的变化,受损的多是郊区的非核心区域,对整体战局影响甚微。 其实这种 “双方都赢” 的战报,在俄乌冲突中早就成了常态。主要原因是双方的 “胜利标准” 不一样 —— 俄方更看重 “摧毁对方军事资源”,只要炸了弹药库、拦了无人机,就算 “达成战术目标”;乌方则更强调 “守住阵地、击退进攻”,哪怕只是把对方挡在防御工事外,也能算 “战斗胜利”。 可从实际战场来看,这种 “各算各的账” 根本没法转化为领土收益。比如在顿涅茨克的巴赫穆特周边,双方每天都要打几十场小规模战斗,今天俄方说 “攻占了某个高地”,明天乌方就说 “反攻夺回了高地”,来回拉锯几个月,高地还是那个高地,控制线没半点变化。 有军事专家分析,现在俄乌双方都陷入了 “消耗战”,谁也没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突破对方防线,只能靠 “发布有利战报” 来提振士气,同时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盟友证明 “自己仍有战斗力”。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双方战报里提到的 “战斗区域”,大多是之前反复争夺过的老地方,比如哈尔科夫东部、顿涅茨克南部、扎波罗热北部这些区域,很少出现 “新的交战点”。这说明双方的兵力和资源都很紧张,只能集中在现有防线附近 “小打小闹”,根本没多余的力量开辟新战场。 比如俄方要兼顾西部边境的安全,还要应对北约的军事威慑,能投入到乌克兰前线的兵力有限;乌方则依赖西方的武器援助,一旦援助到位不及时,就很难组织大规模反攻。 这种 “兵力不足、资源有限” 的现状,也导致双方即便打了再多场战斗、摧毁了再多目标,也没法实现 “占领新领土” 的战略目标。 外界现在更关注的是,这种 “僵持战” 还要持续多久。从 10 月 22 日的战报能看出来,俄乌双方都没有 “突破性进展” 的迹象,反而越来越依赖 “舆论战”—— 通过发布有利战报争取国内支持,同时向对方施压。 比如俄方想通过 “展示打击能力” 让乌方意识到 “抵抗代价巨大”,乌方则想通过 “强调顽强防守” 说服西方继续提供援助。可现实是,地图不会说谎,控制线的每一寸移动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光靠 “嘴上赢” 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有国际组织预测,按照目前的战场态势,俄乌前线可能还会僵持数月甚至更久,除非有一方出现 “兵力崩溃” 或 “外部力量介入” 等重大变数,否则这种 “战报皆胜、实地无变” 的情况还会持续。 随着冬季临近,战场条件将更加恶劣。对乌军而言,兵员短缺、弹药不足、防空系统吃紧问题亟待解决;对俄军而言,如何在维持现有战线的同时实现突破,同样是一大挑战。 信源:财联社

0 阅读:2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