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以色列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美国将与以色列合作成立一个“民事-军事合作中心”,该中心将负责加沙地带的战后重建与长期和平计划实施。万斯强调,美以团队将携手制定重建方案,但同时也明确表示,在加沙地面部署的安全部队中“不包含美方人员”。 万斯在现场把这个合作中心的活儿说得很具体,不是光喊口号给钱那么简单。他提到中心会分 “短期应急” 和 “长期规划” 两拨人干活,短期先解决加沙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比如帮着修被炸毁的医院、学校,恢复水电供应;长期则要琢磨怎么建住房、铺道路,甚至帮当地搞点能糊口的产业。 为了让这事落地,美以还打算拉上欧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一起出钱出力,万斯特别提了沙特和阿联酋,说这俩国家已经表态愿意 “在经济层面提供支持”。 不过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他反复强调 “中心的核心团队由美以双方的民事专家和军事顾问组成”,但军事顾问只负责 “规划安全框架”,不会真的往加沙地面派一兵一卒。 为啥美方死活不肯派安全人员?万斯没明说,但看眼下的局势就能猜个大概。加沙地带的安全状况本来就复杂,哈马斯虽然元气大伤,但零散的武装分子还在暗处活动,之前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加沙都遭遇过袭击,美军要是贸然派人进去,风险太高。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对 “海外驻军” 早就没了耐心,2024 年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美国人反对美军参与中东地区的地面行动,万斯这次明确 “不派人员”,明显是在照顾国内的情绪。 还有个深层原因,美方不想被贴上 “占领者” 的标签 —— 毕竟加沙老百姓对外部势力介入本来就有抵触,要是美军出现,很可能激化矛盾,反而搞砸重建的事儿。 美以这次合作的模式也挺特别,不是美国单方面说了算,而是双方 “共同制定方案”。万斯在发言里提到,以色列会负责 “提供加沙的实时安全情报”,帮着规划哪些地方先修、哪些地方要避开危险区域;美国则主要管 “钱和技术”,比如协调国际援助资金,派基建专家指导当地工人施工。 这种分工其实是各取所需:以色列想通过重建稳住加沙局势,避免冲突再次蔓延到自己境内;美国则希望借这个机会巩固和以色列的盟友关系,同时在中东刷一波 “负责任大国” 的存在感,毕竟之前美国在叙利亚、伊拉克的干预都没落下好名声,这次想靠 “重建合作” 扳回点印象分。 加沙当地的反应也挺分裂。一些援助机构觉得这是好事,毕竟有美以牵头,钱和资源能更快到位,比如加沙红新月会的负责人就说 “至少水电能早点通,孩子们不用再在帐篷里上课了”。 但也有不少老百姓担心 “美以说了算,根本不会听我们的意见”,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吐槽 “他们修的房子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搞的产业也可能只是为了方便以色列,不是真的帮我们过日子”。 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之前加沙也搞过几次小规模重建,结果因为 “方案不接地气”,不少新建的住房没人住,修的道路也没派上用场。 万斯在记者会上还透了个底,说这个合作中心会在 11 月初正式挂牌,头三个月先投入 10 亿美元启动资金,主要用来采购建材和支付工人工资。不过这笔钱怎么花、花在哪些地方,美以承诺会 “定期向国际社会公开账目”,接受监督。 至于长期的资金缺口,万斯希望能动员更多国家参与,他提到已经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谈过,对方表示 “愿意考虑从欧盟的对外援助预算里划出一部分支持加沙重建”。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事能不能长久。加沙的重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之前 2021 年冲突后,国际社会承诺的 55 亿美元援助,最后只到账了不到一半,很多项目都烂了尾。这次美以虽然说得热闹,但能不能把钱凑够、能不能顶住各种政治压力把项目推进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中东的局势瞬息万变,万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再出点岔子,重建计划很可能又要泡汤。不过万斯倒是挺有信心,他在发布会最后说 “这不是一次短期的应急行动,而是要为加沙打造一个‘可持续和平的基础’”,至于最后能不能实现,恐怕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实际动作。 信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