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张恨水结婚。他嫌妻子长得丑,却经常与她在一起。不久,妻子怀孕,生下一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11 11:11:01

1913年,张恨水结婚。他嫌妻子长得丑,却经常与她在一起。不久,妻子怀孕,生下一子,他却怒骂:“真是晦气!” 张恨水晚年独坐书房,凝视窗外斜阳,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与发妻徐文淑的这段姻缘。回想当年,他年仅18,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哪愿这么早就束手就擒,可母亲急于抱孙,一病不起,张恨水不愿母亲伤心,无奈只得应承,但他心里有个念想,希望未来的妻子貌美如花,最好也是个读书人,能与他谈诗论文,以情相许。 张母虽口头应承给儿子寻一知书达理的美娇娘,实则急于操办亲事。媒婆见财起意,便介绍了教书先生徐家的女儿徐大毛。张母一听教书先生之女,便觉得必是个贤淑女子。媒婆又花言巧语,说等到徐家牌楼演戏之时,张恨水自可一睹芳容。果不其然,当日张家母子远远望见牌楼之上,有一美貌佳人,心中大喜,信以为真,当即应允了这门亲事。 谁知,洞房花烛夜,张恨水颤颤巍巍掀开新娘盖头,却发现佳人蜕变成丑女。原来媒婆欺瞒,让徐家搬来美貌表妹做了假新娘。张恨水悔不当初,才子佳人的美梦瞬间幻灭。他气愤难平,扎进书房生起闷气来,非要悔婚不可。 张母见儿子冷落发妻,催促他给徐文淑一个交代。在母亲的劝说下,张恨水又与徐文淑同房,让她再次有了身孕。天不遂人愿,孩子出生没多久便夭折了。张恨水见状大发雷霆,骂徐文淑是个"晦气"的,对她更是避之不及。 晚年,她独自留在潜山照顾婆婆戴氏,张恨水为她购置田产并定期寄钱,直至1958年她因中风去世。临终前,她将两枚金戒指赠予胡秋霞和周南,以示和睦。 1922年,28岁的张恨水在北京娶了16岁的胡秋霞。胡秋霞出身贫苦,曾被卖为丫鬟,后逃至平民习艺所学习。他坦言已有原配,她却表示愿意相伴。婚后,张恨水教她识字,两人感情一度融洽。1924年,他将母亲和徐文淑接至北京,胡秋霞与徐文淑相处和谐。然而,随着张恨水成名,她受杨氏家族认养后染上打牌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期待渐行渐远。晚年,她定居北京,张恨水每月探望,直至活到80多岁,成为三妻中最长寿者。 1931年,张恨水在一次赈灾游艺会上结识17岁的周淑云,后改名周南。她是春明女中的学生,擅长京剧,性格活泼,才华出众。两人一见倾心,尽管他告知已有两妻,她仍愿相随。婚后,他们琴瑟和谐,周南不仅操持家务,还与他在文学上志趣相投。在重庆的艰难岁月里,她创作《早市杂诗》,展现了诗才。1959年,她因癌症去世,张恨水悲痛欲绝,晚年以诗悼念,视她为一生挚爱。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于安徽潜山的一个武将世家。潜山以天柱山闻名,而“恨水”这一笔名取自李煜词,寓意珍惜时光。他的家族世代习武,但他自幼喜爱读书,记忆力惊人,被视为神童。家道中落,他们返回潜山老家,靠几间旧屋和薄田维生。张恨水因此失学,但他未放弃学业,常深夜自学古籍和旧小说,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张恨水的创作方向和生活轨迹。1937年,日军入侵,他未能如愿上山打游击,便将满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他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弯弓集》,并自费出版,以唤醒国人斗志。随后,他拿出4000元积蓄创办《南京人报》,坚持宣传抗日,直到南京沦陷前四天才停刊。 为确保家人安全,他将母亲、徐文淑、胡秋霞及子女送回安徽潜山老家,自己则提着一只行李箱前往重庆,在《新民报》担任主笔、副刊主编等职务。半年后,周南带着三个儿子,冒着日军轰炸,跋涉千里来到重庆与他团聚。 在重庆的八年,他们居住在南温泉桃子沟的三间茅草屋中,生活条件艰苦。屋顶漏雨时,全家用锅碗瓢盆接水,张恨水戏称其为“待漏斋”。 张恨水的文学成就源于他早年在报业的辛勤耕耘。他受好友郝耕仁推荐,前往安徽芜湖担任《皖江报》总编辑,开始了报人生涯。1922年,他移居北京,为糊口同时在两家报社工作,生活拮据却未放弃写作梦想。为增加收入,他在报纸上连载小说《春明外史》。这部90万字的作品讲述了青年记者杨杏园的悲情故事,出版后迅速风靡北平,使张恨水声名鹊起。 随后,他创作了《金粉世家》,以金氏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民国社会的奢靡与没落,被誉为“民国《红楼梦》”。1930年,他辞去报社职务,专心写作,《啼笑因缘》问世后,受到各阶层读者的热烈追捧。整个创作生涯中,他共完成约120部中长篇小说,总字数高达3000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遗产。 1948年,张恨水因脑溢血中断了写作生涯。此时的他已回到北京,担任《新民报》的经理。然而,由于报社内部矛盾,他辞去职务,加之多年积蓄因私人银行倒闭而化为乌有,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的妻子周南承担起家庭重担,变卖首饰和房产,换取小份住所,以维持生计。 1959年,周南因癌症去世,年仅45岁。周南去世后,张恨水每周前往墓地陪伴数小时,翻出他们的结婚照置于书桌玻璃板下,每日凝视以寄托思念。 参考资料 斗南编著.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1

0 阅读:0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