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民国才子胡适的父亲胡传攒了一笔钱,托人告诉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做填房…” 1890年的江南,一位名叫胡传的老秀才正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发愁。这位胡老先生,原名胡守珊,出身徽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25岁时就已经考中秀才,在乡里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他此后多年都没能考中进士,反而在军事地理学上颇有建树,也因此意外得了个候补知州的差事。 胡传前两任妻子都体弱多病,相继去世。胡传一人拉扯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工作家庭两头忙,渐感力不从心。眼瞅着自己已到天命之年,他盘算着再续弦,好寻个身强力壮的庄稼把式,来个老来得子。 冯家有个女儿名叫冯顺弟,今年已经17岁了,放在这个年代算是老大不小。要说长相,顺弟也算是个沉鱼落雁的美人胚子,可奈何家境贫寒,又没机会读书识字,一直嫁不出去。媒人一合计,这门亲事倒是天作之合,又托人给冯金灶捎了话。 冯金灶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闺女能嫁给胡秀才这样的大户人家,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可他越高兴,他媳妇就越生气。可冯金灶早就心动了,听了媳妇的话还起了怄气,说:"你懂什么,咱闺女嫁过去是填房,又不是给人当后妈。再说了胡老爷可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咱闺女跟了他也算是沾了光!" 两口子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媒人见状,便偷偷找到了冯顺弟。原来顺弟虽是个农家女,却也向往大户人家的生活。再加上私下里她早就对胡传芳心暗许,这会儿更不用媒人开口,便一口答应下来。 1891年,十九岁的冯顺弟嫁给了胡传。婚后没多久,她在江苏松江府川沙县(现在的上海浦东新区)生下了儿子胡适。 好日子没过几年,变故就来了。胡传被朝廷调到台湾工作,冯顺弟带着刚出生的胡适留在老家。1893年,她带着两岁的胡适赶到台湾跟丈夫团聚。可没过多久,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威胁要占台湾,冯顺弟只好又带着胡适逃回上海,后来辗转回到安徽绩溪老家。1895年8月,胡传在厦门病逝,享年五十五岁。那时,胡适还不满四岁。 噩耗传来那天,二十三岁的冯顺弟正在家里哄儿子睡觉。送信的人敲开大门,她一听丈夫没了,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力气,从凳子上摔到地上,昏了过去。醒来后,她抱着胡适哭了整整一夜。 胡传去世后,家里没了顶梁柱,冯顺弟一个年轻寡妇,带着个四岁的孩子,还要管着比她大的继子继女,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难。 家里的大哥是个不争气的,年纪轻轻就染上了鸦片和赌博的毛病。家里有点钱,他拿出去就花光了,花完了就回来翻箱倒柜,连香炉、茶壶都偷出去卖。好在二哥还算靠谱,在上海做生意,挣的钱勉强撑住了家里的开销,让冯顺弟能把心思放在操持家务上。 胡适和大哥的女儿只差一岁,两个小家伙偶尔拌嘴打架,冯顺弟总是拉着胡适教训,让他让着姐姐。可她也不是没底线。有一次,胡适的五叔在村里的烟馆瞎嚼舌头,说冯顺弟偏心外人,给了别人好处。冯顺弟气得眼泪直流,当天就叫来族里的几个长辈,把五叔揪到面前对质,问他:“我给了谁什么好处,你说清楚!”五叔理亏,只好低头认错。 冯顺弟没读过什么书,可她对胡适的教育一点不含糊。她常跟胡适讲他爹的好,说胡传是个勤奋正直的人,希望儿子长大能像他一样。胡适三岁那年,她就开始教他认字,用手指着方块字,一个一个教,攒下了上千字的底子。到了五岁,她带着胡适回绩溪,把他送进四叔开的私塾,跟着先生读《孝经》、《论语》、《孟子》这些书,整整学了九年。 私塾的先生教书老派,让孩子背得滚瓜烂熟就行。家里日子紧巴巴,她却舍得花钱供胡适读书。第一年学费两块,她给了六块,后来一年比一年多,最后涨到十二块。她还四处借钱给胡适买书,有回听说邻居宋焕家有套《图书集成》,胡适想要,她二话不说借了八十块买回来,连自己戴的首饰都卖了。 冯顺弟管得严,但从不动粗。胡适犯了小错,她等第二天早上提醒;犯了大错,她晚上关上门,先讲道理,再罚他跪着。她从不在外人面前骂胡适一句,胡适说:“她看我一眼,我就知道错了。” 1904年,胡适十三岁,冯顺弟决定送他去上海读书。可冯顺弟不走老路,她想让胡适念新式学堂,学真本事。 胡适到了上海,先在梅溪学堂念书,后来转到澄衷学堂,再到中国公学。1910年,他考上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美国的机会,时间紧,没能回家跟母亲告别。胡适在美国先学农科,后来改读政治、经济、文学,最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拿了哲学学位。整整七年,他只能靠书信跟母亲联系。 1913年,冯顺弟得了重病。她怕自己撑不过去,特意拍了张照片,藏起来。 1917年,胡适从美国回来,被北大聘为教授。他想着终于能接母亲到北京享福,可还没来得及,冯顺弟在家乡病逝,只有四十五岁。胡适写下《先母行述》,说自己没能伺候母亲生病,没能分担她的辛苦,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悔恨得无以复加。 参考资料 胡适.《四十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5.
1890年,民国才子胡适的父亲胡传攒了一笔钱,托人告诉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11 11:11:02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