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睁大眼睛看洪秀柱是个不折不扣的两岸问题模糊者,她来大陆时口号喊的震天响,“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8 20:46:53

现在睁大眼睛看洪秀柱是个不折不扣的两岸问题模糊者,她来大陆时口号喊的震天响,“我们都是中国人,九二共识一中同表”,但回台湾却是另一副面容,她打压张亚中,支持朱立伦,她的立场明显有偏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洪秀柱的名字,这些年在两岸话题中从未淡出过视线,很多人一提起她,脑海里就自动浮现那些在大陆场合上的画面:坚定的神情、铿锵的语气,再加上那句句强调“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言辞,似乎她就是统一立场上那座最不动摇的灯塔。   这盏“灯塔”回到台湾,却像是调低了亮度,在热闹的选举战场、党内的权力角力中,洪秀柱的声音变得谨慎起来,不再高频提“统一”,也不再把“一中同表”挂在嘴边,而是更倾向于说些“维持现状”、“和平发展”这类安全边界内的话,她在两岸之间的角色,像是在演一场兼顾观众喜好的平衡秀。   对比强烈的是她在大陆的形象,每一次站上讲台,洪秀柱总能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言辞,引来掌声和关注,她将“九二共识”讲得非常有精神,把“两岸一家亲”说得格外顺畅,还不止一次表态支持签署和平协议,她在那边的姿态,是一种“我来传达诚意”的坚定式表达,那种气势,就连很多被认为是深蓝的政治人物都未必能做到。   可这些热血言辞,一回台就像被锁进了抽屉,洪秀柱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现实,台湾内部,尤其是国民党内部,对两岸议题从来不一致,有人觉得经济交流要优先,有人主张政治统一要直接,洪秀柱这个曾经在“换柱事件”中被打成“太统”的政治人物,似乎早就明白,如果还继续高调,她连党内的一席之地都难保。   于是,她开始做出一些调整,支持朱立伦,是个明显的信号,朱立伦在两岸话题上的口径向来谨慎,表面上讲“九二共识”,实际上更倾向模糊处理,不愿触碰“统一”这根敏感神经,洪秀柱此时选择站队朱立伦,似乎不是因为理念一致,而是因为现实需要。   这种现实考量在她与张亚中的互动上体现得更明显,张亚中不是那种会拐弯抹角的政治人物,他主张的统一路线直接又清晰,常常强调不能再模糊,他的言论在蓝营里显得格外刺眼,也因此在党内的处境一直不太顺利,洪秀柱本该是他的天然盟友,毕竟两人曾都高举统一大旗,但现实中,张亚中在党内推动相关理念时,不仅没有得到洪秀柱的支持,反而遇到了她所在阵营的阻力,有一次,张亚中负责的组织被暂停经费,活动几乎无法运作,传出的消息里,洪秀柱的名字始终在背后若隐若现。   这种操作方式,让人看懂了她的策略,洪秀柱清楚,党内的主流派已经不再愿意正面对统一表态,她若想保住政治影响力,就不能再站在最前线,于是她选择靠边站,甚至把曾经一起喊口号的伙伴推开,让温和路线占据中心,这不是理念的转变,而是形式的变通,她没有完全放弃统一,但也不再把它当作政治生命的全部。   这种策略也体现在她对外发声的频率上,在大陆,她依旧高调,每一次出访,每一次受访,都要重申两岸一家亲、反对“台独”,这种表态不仅赢得了媒体关注,也不断加固她在大陆舆论中的“坚定统一派”标签,但在台湾,她的声音明显收敛,面对选民、面对党内,她更倾向于用“和平”“对话”这些中性词来表达立场,避免被标签化。   这种“大陆讲原则,台湾讲现实”的操作,看起来聪明,也确实让她在两边都保有一定空间,但长期来看,也带来了副作用,党内真正主张统一的声音因为她的沉默而逐渐边缘化,像张亚中这样的人,越发难以在党内形成气候,而那些本就态度模糊的政治人物,则在这样的氛围中越发大胆地回避关键问题,久而久之,统一成了一种“可以讲,但别真做”的象征话语。   洪秀柱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无道理,她经历过党内斗争的残酷,也亲身感受到坚持理念的代价,从“换柱”事件到后来的党职安排,她明白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坚定,可能连话语权都保不住,这种政治现实的压迫,让她不得不学会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这不是背叛,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但问题也在于此,如果连最早高举统一旗帜的人都开始调整说法,那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还能剩下多少说服力?洪秀柱的模糊,不仅是个人策略的结果,也反映了整个党在路线选择上的困境,一方面害怕得罪本土选民,另一方面又想维持与大陆的联系,结果就是既不敢说清楚,也不敢做坚定决定。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