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马家军要枪毙一个12岁的小红军,谁料,小红军说:“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留下一颗子弹打日本人!”就是这句话,竟然保住了小红军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天刑场上风大,尘土扑进眼睛里,睁不开,张金龙站在黄土地中央,脚边是深深的车辙印,他腿伤未愈,站不太稳,可那张脸却像钉子一样扎在原地,他不吭声,只是直直看着前方,眼神清澈得出奇,像是要穿透围着他的那些人。 他头上还缠着草药味的纱布,衣服破旧但整洁,肩上挂着一块干硬的布片,曾经是他战斗时用来擦汗的,马家军围着他,枪口亮晃晃,对准他胸口,他微微仰头,脸上没有半点害怕,他心里其实有些紧张,可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的坚定,正是这种东西,让他在那一刻没有低头。 张金龙从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他出生在江西的一个贫苦村子里,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死得早,他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就得学会一个人去山上找野菜、到村头讨口饭,日子一天天过去,他长得瘦,也矮,村里人都说他命苦。 有一年,红军路过村里,他第一次见到穿军装的人,他看他们帮老人挑水,替孩子缝衣裳,晚上还唱歌给全村人听,那时候的他,站在人群后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人,他记得有人递给他一块炒米糖,他接过来,没舍得吃,揣在怀里,攥了一夜。 他下定决心要跟着走,那天清晨,他蹲在红军出发的路边,死死拉着一个大个子战士的衣角,没人愿意带他走,说他太小,可他不肯放手,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能干活,能跑能跳,还能看路,最后还是一位指导员点了头,说带上他试试。 从那天起,张金龙穿上了红军的旧军装,衣服大得能当被子,别人背枪,他背水壶,别人打仗,他送信,他走得快,记性好,谁也比不过,长征那年,他跟着队伍翻山越岭,吃树皮,喝雨水,脚掌磨出了血泡,可他从没掉队。 有一次夜里敌人偷袭,他帮一个负伤的战士背着枪跑了整整两个山头,战士后来拍着他肩膀说:“你个小娃娃比我们都勇,”他听了笑笑,没说话,只是把那块炒米糖从怀里掏出来,掰了一半给那人。 可惜好运没能一直跟着他,在一次突围时,他为了掩护一位炊事员,被流弹击中大腿,疼得一头栽进山沟,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一间简陋的农舍里,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腿上包着草药,屋外柴火噼啪作响。 那对救他的农夫是山里人,话不多,但每次进来喂他吃粥,眼里都带着担忧,他知道自己不能久留,也不敢连累他们,可大腿伤得厉害,走不了远路,他强撑着练习走路,扶着墙一步步挪,身上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期间,他没忘记把那块炒米糖藏好,他想等伤好些,再去找大部队,他知道红军不会放弃他,他也不能让自己掉队太久。 可事情没按他想的来,一天中午,几匹马踏着乱石冲进山村,马家军的人翻墙而入,像狼一样扑进屋里,他听到外面喊声四起,还没来得及躲,就被几个高头大马的士兵按倒在地,他腿上的伤又裂开,疼得他咬紧牙关没吭一声。 他们在屋里翻出他的红军帽,又从他包袱里搜出一块染血的红布,这些东西成了铁证,他想替那对老农解释,可对方根本不听,把他拖出去就要带走,他回头看了一眼屋里,那对夫妇站在门口,眼里含着泪,他没能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马家军把他押到镇子边的刑场,说要就地处决,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可真到了眼前,心里却意外地平静,他想到了长征路上一起走过的兄弟,想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娃娃兵,一个有点倔的小孩子,他不怕死,但更怕白白死,他心里一直记得一件事——子弹得留着打鬼子,那是他进部队时听指导员说的话,他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像背口诀一样念着。 刑场上的空气像停住了,他知道他们要开枪了,他闭上眼,心里想着:可别浪费子弹,那可是打鬼子的东西,他等着,等着,可什么也没发生。 他睁开一只眼,看见原本举着枪的人低下了头,站在一旁的军官脸色复杂,手指紧紧攥着腰间的枪套,风吹起他裤脚下的尘土,卷着他那块红布轻轻飘动,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背后传来了一个声音,然后士兵把他扔回了马背上,带他原路返回。 他再次被送回那间农舍,老农夫见他回来,眼圈顿时红了,他没说话,只是摸了摸那块炒米糖,笑了笑。 张金龙后来伤好了,拄着木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山村,他走了三天三夜,靠野果和树皮撑着,终于在宁夏边境找到了红军的临时营地,他没哭,也没喊,只是站在营地门口,举起右手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信息来源:是什么成就了红军长征这一艰难神话,中国军网
红军长征时,有哪些高级将领留在了苏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