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地下党黄旭潜入警察局档案室,偷偷拿走了17份特务资料,谁知第二天就被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5 20:37:55

1949年,地下党黄旭潜入警察局档案室,偷偷拿走了17份特务资料,谁知第二天就被人发现了,但特务却没有告发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一年,上海的街头总有一股说不清的压抑,天是灰的,风是硬的,连人走路的脚步声都显得格外沉重,那是1949年的春天,一座城市即将迎来巨变的前夜,人心惶惶,旧秩序即将崩塌,新世界却还未完全到来,这种时候,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有些人,却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黄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份写在档案里,是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的一名督察员,负责一些流程和稽查,职务不高不低,刚好可以接触到核心部门,却又不引人注目,可真正重要的,不是纸上写的那些,而是他背后隐藏的角色,黄旭是一名地下党员,长期潜伏在警察局内部,负责获取情报,将关键资料传送出去,这个岗位,几乎就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过日子。   上海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国民党节节败退,解放军就在城外,但越是临近崩溃,敌人就越疯狂,保密局早就制定了所谓“留守计划”,要在撤退前安插大量特务,等待时机搞破坏、行刺、制造混乱,而这些人的名单与信息,全都集中在警察局最深处的档案室里。   黄旭收到的任务,是取出那批特务骨干的资料,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单,而是整整17个潜伏小组的完整档案,每一份都写着真实姓名、代号、联络方式、活动区域,甚至包括下一步的行动安排,获取这些文件,就像拔掉一颗定时炸弹的引线,成败之间,关系着无数人的命运。   档案室不是随便能进的地方,出入需要备案,管理严密到每一份文件的编号都要登记,黄旭仔细研究了档案室的结构,也观察了管理员的作息时间,他没有一次性下手,而是分阶段布置,他先借口查阅旧案,进入其中,熟悉内部布局,确认那17份资料的准确位置,他没有马上带走,而是先记下资料的编号与摆放顺序,确认管理员的习惯之后,才开始下一步。   那一天,他跟平时一样穿着笔挺的警服,手里拿着公文包,脸上挂着淡淡的疲惫,他提前准备好一堆无关紧要的文件,混在需要查阅的材料中,进入档案室,管理员正忙于整理其他柜子,黄旭趁机将那17份牛皮纸档案迅速放入包中,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停顿,他没有加快脚步,也没有刻意拖延,而是像往常一样离开,甚至还在门口和一位同事点了点头。   风平浪静地走出那扇门之后,黄旭知道,最难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等待,他必须假装一切如常,不能有任何异常举动,但他也清楚,像档案室这样的地方,任何一份文件的异动都逃不过管理者的眼睛。   第二天一早,气氛就变了,警察局里不再是那种杂乱无章的忙碌,而是一种诡异的安静,黄旭感觉到周围人的视线变得不太一样,有些人似乎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翻着文件,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钢笔。   不到中午,他被叫去了档案科科长陆政的办公室,那是个老派人物,在警察局里干了十几年,几乎对每一份档案都了如指掌,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黄旭坐下,倒了一杯茶,黄旭进门前,脑中已经转过千百种应对手段,他甚至想好了如果被揭穿,要怎么尽量把责任压在自己身上,保住组织的其他同志。   但陆政只是坐着,看着窗外,喝着茶,没有质问,也没有盘问,整个谈话过程里,没有提到任何关于那17份资料的字眼,黄旭坐在那里,背后早已出了一层冷汗,却不得不保持平静,他明白,这种时候,任何一句多余的话,都是致命的。   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他心里并不轻松,反而更紧绷了,他不确定陆政到底知不知道真相,但他明白,这场无声的对峙,已经说明了一切,接下来的几天,警察局恢复了原来的节奏,没有人再提起档案的事,陆政也没有任何动作。   直到很久以后,才有人在地下党收集的情报中提到,那个时期,像陆政这样的人并不少,他们不是共产党,也从未明确表态,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做出了不追究、不过问的选择,或许是出于对现实的认知,或许是对旧政权的失望,又或许只是想在最后的混乱中保留一丝体面和清白。   黄旭成功将那17份档案交给组织,这批情报后来被用于清除潜伏在高校、港口、工厂内部的特务力量,为上海的顺利接管提供了极大帮助,很多人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行动,没有枪声,没有流血,也没有英雄式的牺牲,但对当时的地下党而言,每一次获取情报的任务,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黄旭没有被抓,没有暴露身份,他后来继续完成了几项更为关键的任务,直到上海完全解放,这些事情,他没有对太多人提起,只是把那些档案的编号牢牢记在脑子里,仿佛那是他亲手拆掉的17颗炸弹。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隐蔽战线的英雄:黄旭》    

0 阅读:156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