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讲究天地阴阳,二元对立并存,人体也一样,健康需要有一出一进的“吐纳”,夏天湿热,人体容易困乏,很多人讲究食补,吃“进”了很多东西,却忽视了“出”。[无辜笑] 夏天一到,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吃饭也没胃口,动不动就觉得累。 这其实不是你变懒了,而是体内的“湿气”在作怪,夏天湿热,人体就像海绵一样容易吸收环境中的湿气,加上我们又爱喝冰饮、吹空调,这些湿气就更容易堆积在体内排不出去。 想象一下,如果家里的下水道堵了会怎样?垃圾越积越多,整个环境都会变得又闷又臭,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湿气堆积多了,脾胃运化不畅,整个人就会昏昏沉沉的。 那怎么才能让身体重新轻松起来呢?答案很简单:既要减少湿气的“进入”,也要帮助已有湿气的“排出”。 减少湿气进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一些夏天的坏习惯,比如那杯透心凉的冰可乐,虽然当时很爽,但寒凉的东西最伤脾胃,脾胃一虚,处理湿气的能力就更差了。 空调温度也别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太大,身体适应不过来,毛孔该开的时候不开,该排的湿气就憋在体内了,一般比室外低5—8度就够了。 帮身体排湿气食物是最温和有效的方法,冬瓜、薏米、绿豆、赤小豆,这些都是天然的“排湿神器”。 冬瓜煲汤,薏米煮粥,绿豆做成绿豆汤,既解渴又排湿,特别是薏米,虽然煮起来有点费时间,但排湿效果真的很好,坚持喝一周你就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除了吃,动起来也很重要,湿气最怕的就是运动出汗,不用做什么高强度训练,每天走个30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就行,通过汗液把湿气排出去,比什么都管用。 如果你实在懒得动,至少要保证睡眠质量,晚上11点前睡觉,让身体在夜间好好修复,睡眠不足会影响脾胃功能,湿气更容易堆积。 中医在祛湿方面有很多智慧,但记住一个原则:不能只补不通。 就像疏通河道一样,光往里加水不行,得先把淤泥清理掉,身体也是如此,在补气血的同时,一定要让体内的垃圾有出路。 还有个小窍门,起床后喝杯温开水,不要加任何东西,就是普通的温水,这样能温暖脾胃,启动一天的代谢。 如果你早上起来总是觉得口苦、口黏,舌头上有厚厚的舌苔,那说明湿气已经比较重了,更要重视调理。 网友们议论纷纷: “说的太对了!夏天就感觉浑身沉重,像穿了件湿衣服,原来光想着吃好的,没想到‘排’更重要,明天就开始煮红豆薏米水!” “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又虚又火了,一边出汗一边吹空调吃冰棍,脾胃能不罢工吗?养生还是得讲究平衡,不能瞎补。” “这个‘通补结合’的概念挺靠谱,光泻不补身体会虚,光补不通又会上火,老祖宗的智慧还是牛啊。” “看到专家和具体方子就感觉靠谱很多,不是那种空洞的养生口号。西洋参、大黄这些配伍确实有讲究,不是乱来的。” “湿气重真的难受,头昏脑涨的,大便也不顺畅。看来夏天不能光想着‘进’,为身体做做减法同样关键。” 你是不是也有夏天身体沉重、没精神的困扰?试试这些方法,或者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祛湿小妙招。 官方信源:中国中医药管理局
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中医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脾胃
【4评论】【1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