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禁止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外交部提了个“建议”美国人自己给自己上了套,却指责中国“不公平竞争”,这又是何道理?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0月9日,特朗普政府提议,要禁止中国民航班机执飞往返美国的航班时,飞越俄罗斯领空。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美国政府第一时间下达禁令,禁止本国航空公司航班进入俄罗斯领空。这项决定源于地缘政治考量,直接改变了跨太平洋航线的布局。美国航空公司原本可直飞穿越西伯利亚的短路径,现在被迫转向阿拉斯加或太平洋中部,航程延长2000至3000公里不等。燃油消耗随之激增,每趟航班多支出数万美元,运营成本直线上升。 数据显示,美国三大航企在2023年因绕行额外支付的燃料费超过10亿美元。这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还推高了票价,影响了商务和旅游客流。相比之下,中国航空公司未受类似限制,继续沿用高效路线,飞行时间缩短2至3小时,成本优势明显。这种不对称格局,本是美国单方面政策的结果,却被美方解读为中国企业的“不公平”获益。特朗普政府借此机会重提贸易平衡,试图通过行政命令矫正市场失衡,但忽略了禁令的源头责任。 这项提议于2025年10月9日由美国交通部正式发布,针对中国航空公司执飞中美客运航线的俄罗斯领空使用权。文件明确要求中方在48小时内反馈意见,最终命令可能于11月生效。美方核心论点是,俄罗斯领空捷径让中国航班在时间和费用上占优,扭曲了中美航空市场的竞争环境。美国航空协会早在2024年就多次游说白宫,称中国航企通过此路径抢占了20%的市场份额,导致本土企业客座率下滑5个百分点。 交通部助理在简报中列举数据:一趟上海至洛杉矶航班,中国航企飞行距离约1万公里,而美国航企需绕行至1.3万公里,燃料差价高达15%。这种量化对比看似严谨,实则回避了美国禁令的主动性。特朗普上台后,重启“美国优先”议程,此举被视为贸易战延伸,意在通过航空管制施压中国企业,迫使后者在中美谈判中让步。全球航协警告,此禁令若落实,将波及每周数十班次航班,增加碳排放并抬高国际票价。 中国外交部次日即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发言人直指美方提议制造不必要障碍,有损两国人员交流基础。郭嘉昆强调,美国先前禁飞决定已导致本国企业成本高企,却将问题归咎于中方路径选择,这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外交部建议美方审视自身航空政策,避免单边主义加剧全球供应链中断。 发言人列举事实:中美航空市场年旅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禁飞将直接影响留学生、商务人士和游客,潜在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中国驻美大使馆虽未立即表态,但内部已启动法律评估,准备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异议。外交部立场一贯维护正当权益,此回应不仅点破美方逻辑漏洞,还呼吁对话解决,体现出理性克制的姿态。相比美方急于行动的态势,中方表态更注重长远合作,避免事件升级为全面贸易摩擦。 从更广视角看,美国航空禁令的连锁反应早已超出预期。俄乌冲突后,欧洲航司同样被迫绕行,芬兰航空和汉莎航空报告显示,2023年额外成本达8亿欧元,航班延误率上升12%。中美航线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跨洋通道之一,年货邮吞吐量逾500万吨,任何路径变动都牵动产业链。美方提议忽略了这些外部性,单纯聚焦本土企业保护,却可能引发报复链条。 中国若调整对俄政策,或转向其他市场,将进一步削弱美国航企的亚洲份额。经济学家分析,这种零和思维源于特朗普的保护主义传统,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美方已推出多项针对中国高科技和制造业的限制,此次航空禁飞不过是延续。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贸易额虽降至5000亿美元,但航空运输仍占物流10%,禁令将放大摩擦效应。
中国商务部一大早发声,特朗普没想到,北约秘书长提醒32国盯中国10月14日这
【17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