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就最新一轮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中发声,呼吁“选择理性之路”,并声称特朗普掌握更多筹码。 美国副总统万斯近期抛出的“理性之路”论调,听起来更像一场带着威胁的喊话。万斯的表态绝非空穴来风。他直言这场博弈的走向取决于中方反应,甚至放出“采取攻击性应对便动用筹码”的狠话。 这番话可不是随口说说,周末两天他两次与特朗普通话,反复强调美国手中的“牌”足够多,却又话锋一转,说总统珍视与中方的友谊,不希望真的摊牌。这种既强硬又留有余地的表态,像极了手握几张牌就想逼对方认输的博弈者,可所谓的“筹码”真有那么管用? 局势升温早有苗头。过去一周,中美贸易的“火药味”明显变浓。中国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措施,部分要到11月才生效,执行力度也尚未完全明确,显然是给谈判留了缓冲空间。 特朗普的回应却充满火药味,上周五直接放话,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100%关税,还要限制部分美国软件出口,甚至暗示可能暂停飞机零部件出货。有意思的是,他又把11月设为谈判缓冲期,一句“我们拭目以待”,把施压的姿态摆得十足。 关税数字的变化更能看清这场争端的起伏。今年春天,中美双方关税一度飙升到145%,后来达成暂时协议才有所回落。目前中方对美关税维持在10%,美方对华综合关税则是30%,再叠加旧有关税,本就不算平衡的关税天平,若再加码100%,后果可想而知。 万斯拿“筹码”说事,可这些筹码真的能成为美国的制胜武器? 看看现实就知道答案。美国此前多次加征关税,穆迪公司早有测算,92.4%的成本最终都落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1300美元。 威斯康星州一家工艺啤酒厂,就因为关税导致成本上涨40%,不得不裁员20人并关闭工厂。农业领域更是重灾区,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进口国,贸易摩擦后转而从阿根廷、巴西采购,美国豆农即便拿到政府补贴,也挡不住市场需求萎缩的颓势。 这些前车之鉴摆在眼前,所谓的“筹码”更像是双刃剑,伤敌的同时也在自残。中国的应对则显得从容得多。面对美方威胁,商务部直接回应,要求美国停止以高关税相威胁,呼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源于自身贸易结构的优化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迅速向亚洲、欧洲和“全球南方”拓展市场,弥补了80%的美国市场损失。 今年4月至7月,中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34%,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也大幅扩大,全年贸易顺差预计突破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东盟早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商品也从低端制造业转向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品类,对美依赖度持续降低。 万斯还警告中国不要“切断全球商品供应”,这种说法更像是颠倒黑白。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从来不是靠威胁维系的。美国动辄搞技术封锁、限制出口,才是破坏供应链的元凶。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一直是供应链的稳定器,即便出台出口管制措施,也设定了生效缓冲期,充分考虑了全球市场的适应过程。反观美国,限制软件出口、威胁暂停飞机零部件供应,才是真正在给全球供应链“添乱”。 这场争端已经开始影响市场信心,更给月底可能在韩国举行的中美会面前蒙上阴影。万斯把“挑起新贸易战”的帽子扣向中国,可谁在步步紧逼,谁在留有余地,明眼人都看得清楚。中国的出口管制有缓冲期,美方却直接设定关税加码期限;中国呼吁谈判,美方却拿“筹码”施压。 所谓的“理性之路”,难道是让中国单方面妥协退让?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这是被反复验证的真理。2018年以来的关税摩擦已经证明,单边主义只会导致“双输”。美国面临通胀压力与产业回流不及预期的双重困境,中国却在贸易重组中扩大了影响力。 亚洲贡献了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份额,“南南贸易”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些变化都在说明,全球经济格局早已不是美国能随意主导的。万斯口中的“筹码”,或许能逞一时之快,却改变不了产业格局与市场规律。 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国家,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捍卫自身权益。月底的韩国会面能否成为转机,关键不在中国是否“理性”,而在美国是否愿意放下霸权思维,真正回到平等谈判的轨道上。 把威胁包装成“理性呼吁”,用筹码施压代替平等对话,这样的套路早已行不通。贸易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筹码多,而是谁站在多边规则的一边,谁顺应市场的潮流。这一点,美国或许该好好想清楚。
氛围非常的诡异!在我们实施西方世界口中所谓迄今为止最严格出口管制措施之后,一个非
【139评论】【10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