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10月12报道:“中国将从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额外港务费用。商务

自由轻羽事 2025-10-13 06:50:30

联合早报10月12报道:“中国将从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额外港务费用。商务部表示,美国对中方船舶收费,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行为,中方一直磋商沟通,但美方态度消极、执意执行该措施,‘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必要的被动防御行为’。” 10月14日起,中方对涉美船舶收取额外港务费用的措施正式生效。这绝非主动挑起的争端,而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的必要反制,一场围绕航运规则主导权的较量就此清晰展开。 事情的源头,是美国依据其国内“301条款”,对中国船舶开出了歧视性收费单。把本国法律当“尚方宝剑”,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霸权逻辑?中国曾多次主动磋商沟通,可美方态度消极,一门心思要推行既定措施。 所谓“振兴本土造船业”的借口,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不堪一击。美国造船成本高得离谱,同类型船舶造价能达到中国的六倍之多,3600标箱的集装箱船,美国船厂报价3.33亿美元,中国船厂只需要5500万美元就能拿下。 自己产业竞争力不足,不想着补短板,反而搞“按国籍定价”的歧视性规则,这和耍无赖有什么区别?这种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航运成本上涨,美国进口商不可能自己消化,最后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本就承压的通胀压力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全球供应链就像精密运转的齿轮,美国强行加塞“歧视性收费”的楔子,只会让齿轮卡壳失灵。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摆在那里,美国偏要视而不见,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无疑是在透支自己的国际信誉。 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制来得精准又合法。收取特别港务费的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海运条例》和国际法的对等原则,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分阶段提价的安排与美方措施生效时间同步,既亮明了捍卫权益的立场,又没把对话的大门关死,这种有理有节的操作,尽显被动防御的正当性。有人或许会问,中国为何有底气做出回应?答案藏在实打实的产业实力里。 美国总想着用行政手段扭转产业劣势,可现实差距堪比天堑。2024年美国全年交付的商用新船不过28艘,全球占比仅0.04%,连一艘远洋货船都没有;中国则交付了1286艘,全球占比超过一半,连续15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 更惊人的是产能对比,中国造船厂年产能约2325万吨,是美国的232倍。长江入海口200公里范围内,上千家造船及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物流成本低、协作效率高;美国造船业却深陷产业链空心化泥潭,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仅41%,关键设备全靠进口,怎么比? 中国造船业的优势绝非偶然。江南造船用“数字造船”技术,把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周期从28个月压缩到13个月;沪东中华更是把LNG船建造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还拿下了卡塔尔能源集团24艘超大型LNG船的订单。 从航空母舰到大型邮轮,中国集齐了造船工业的“三颗明珠”,绿色船舶订单的国际市场份额更是高达78.5%。美国船厂呢?民用造船还在沿用传统方式,建造同一艘船的工时比中国多出40%-60%,只能靠军舰撑场面。这样的产业基础,靠歧视性收费就能逆转?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场争端的本质,早已超越简单的费用之争,核心是全球航运规则主导权的博弈。美国想靠霸权制定“丛林规则”,用不公平手段打压竞争者;中国则坚持用规则维护秩序,捍卫各国平等的发展权利。 中国的反制,既是在保护本土企业免受歧视性对待,更是在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托底。毕竟,全球贸易离不开高效的航运体系,而这套体系的根基,从来都是公平非歧视,而非强权逻辑。 美方真该好好算算这笔账:靠打压对手换不来产业振兴,破坏规则赢不了长远发展。与其在收费上动歪心思,不如正视自身产业链空心化、技术工人断层的真问题。中国的反制措施已经落地,接下来是继续对抗还是回到谈判桌前,选择权在美方手里。 说到底,航运业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单边制裁得来的,而是靠扎实的产业实力和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这一点,或许正是这场争端给所有国家的重要启示。

0 阅读:72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