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以开始交换被扣人员,英媒:哈马斯调动7000名军人,重新控制加沙!当地时间10月13日,加沙地带终于传来人质交换的消息,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停火协议迈出关键一步。 早晨8点,首批7名被扣押人员在加沙北部移交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确认所有人质状态良好,随后这批人便与等候的以色列国防军及国家安全总局部队汇合,踏上归途。 上午10点,第二批13名人质从加沙其他地点被释放,红十字会全程接手转运,两批释放人员总计20人。特拉维夫的广场上早已聚集起庆祝的人群,更多人质家属则直奔南部雷姆军事基地,那里将是亲人团聚的第一站。 按照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的安排,获释者会先接受医疗评估,确认无碍后再与家人相见。另一边,哈马斯已经公开表态,协议规定的己方义务已全部完成,接下来就看以色列是否能兑现承诺——释放近2000名被扣押的巴勒斯坦人。 表面看,持续两年的战火似乎要画上句号,加沙的废墟之上仿佛透出和平的微光。但英国BBC最新披露的视频,却给这份平静泼了一盆冷水,恐怕要让以色列人彻夜难眠。 镜头里的加沙,停火才短短几天,哈马斯已然重整旗鼓:通讯网络被迅速抢修接通,新的“加沙安全部队”宣告成立,五名新任军事长官走马上任,更令人震惊的是,约7000名武装人员已全面部署到位,接管了以军撤离后的西部和中部社区。 这些武装人员或是身着便装,或是穿着警服,手中长枪紧握,在街头有序巡逻,竟赢得不少民众的主动问候。他们通过电话与短信接收指令,一边维持着混乱后的治安,一边清剿那些与以色列勾结的“内鬼”。 很难想象,这是一支被以色列宣称“近乎瓦解”的力量,如今却能像正规军队般迅速集结,单是这调动能力,就足以说明其组织根基并未动摇。以色列这两年的仗,打得究竟值不值? 为了“消灭哈马斯”,以军在加沙狂轰滥炸,把城市夷为平地,军费消耗如流水,攻击范围甚至延伸到叙利亚、黎巴嫩乃至伊朗本土,目标直指所谓的“抵抗之弧”。可结果呢? 哈马斯不仅没被打垮,反而在停火后迅速掌控局面,7000人的武装力量差不多是一个整编旅的规模,一声令下便能全员出动。所谓的“致命打击”,更像是自欺欺人的空话。 更讽刺的是,哈马斯从一开始就没把“军事胜利”当作目标。两年前“阿克萨洪水”行动打响时,它就清楚自身实力无法与以军抗衡,真正的诉求是“战略存活”——把几乎被遗忘的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推回世界舞台。 如今看来,这个目标显然达成了:阿拉伯国家重新审视与以色列的关系,南美多国甚至与之断交,国际舆论也因加沙的平民伤亡转向批评以色列,曾经的“受害者”形象早已褪色。 以色列付出的代价却实实在在,除了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更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加沙废墟中儿童的尸体、崩溃的卫生系统、流离失所的民众,这些画面不断冲击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因抗议两次被以军拘捕,引发欧洲多国大规模游行,美国国内反对以色列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赢了战场的破坏,输了人心与道义,这样的“胜利”算得了什么? 眼下的人质交换,更像是双方的暂时喘息。哈马斯明确拒绝解除武装,以色列极右翼则早已放话“战后继续清剿”,矛盾的根源一个都没解决。7000名武装人员在加沙街头的身影,既是哈马斯实力的展示,也是对以色列的无声挑衅。 以色列会善罢甘休吗?恐怕早晚会找个借口再度开战,毕竟苦心经营两年的军事行动,绝不会甘心以“未消灭对手”收场。 最可怜的还是巴勒斯坦民众,两年战火夺走了至少六万平民的生命,其中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即便停火到来,他们面对的也是一片废墟,基础设施全毁,生活物资匮乏,所谓的和平不过是“从一个地狱跳进另一个困境”。街头短暂的庆祝过后,剩下的只有对援助的期盼和对未来的迷茫。 人质交换的温情终究掩盖不了深层的危机。哈马斯重掌加沙,以色列心怀不甘,双方的平衡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这场持续两年的冲突告诉我们,军事打压换不来彻底胜利,谈判桌上的妥协也难解根本矛盾。 若不直面“两国方案”和巴勒斯坦建国权的核心问题,今天的停火不过是下一场风暴的序曲。 和平从不是表面的平静,而是人心的安定与利益的平衡。 当哈马斯的武装人员与以色列的坦克仍在加沙边缘对峙,当平民还在废墟中寻找生机,这样的“和平”,从来都算不上真正的和平。
哈以开始交换被扣人员,英媒:哈马斯调动7000名军人,重新控制加沙!当地时间10
自由轻羽事
2025-10-13 20:53: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