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直言:中国已悄然放弃单靠和平解决中美矛盾,转向技术自主、产业布局与多边合作,硬实力保障下的主动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美之间的“拉锯战”已经不是新闻,但如果你还指望哪天两国高层坐下来“谈笑风生、一拍即合”,可能要失望了,新加坡媒体的一篇评论文章,抛出一句话:中国似乎已经放弃了通过和平方式彻底解决中美矛盾的幻想,这句听起来有点“炸耳”的话,其实背后藏着一套悄然转变中的战略逻辑。 之前美国在芯片、高端制造领域卡脖子,中国就把 “卡脖子清单” 变成 “攻坚清单”,2024 年一年,国内就有 12 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新加坡智库在报告里特意提到,中国的技术自主不是 “闭门造车”,而是 “目标明确的精准突破”,针对的就是美国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用技术硬实力减少对外部的依赖,从根本上降低中美矛盾中的被动性。 产业布局的调整更能看出中国的主动思路。之前中国的产业更多集中在中低端制造,现在却在向 “高端化、集群化、安全化” 转型。 长三角地区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张江的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两年增长了 40%,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创新药全球获批数量稳居亚洲第一。 珠三角则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整车制造,形成了 “一天造一辆车” 的高效产能,比亚迪、广汽的海外出口量 2024 年增长了 65%,直接冲进欧洲、东南亚市场,和美国车企抢份额。 更关键的是 “内循环 + 外循环” 的布局,中国在中西部建设了 10 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把部分中低端制造转移过去,既带动内陆发展,又让核心产业集中在技术和人才密集的沿海,形成 “攻防兼备” 的产业体系。 新加坡分析说,这种布局能让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更抗打,就算美国加征关税,中国也能靠内循环消化部分产能,再通过外循环拓展其他市场,不用再被动受美国市场限制。 多边合作的拓展,则让中国在中美矛盾中多了不少 “盟友”。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越来越深,2024 年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正式生效,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全面升级,中国对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长了 80%,东盟也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突破 6.5 万亿元。 和中东国家的合作也有新突破,中国和沙特、阿联酋成立了 “中阿新能源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光伏、风电技术,还签署了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的协议,2024 年人民币在中阿贸易中的结算占比突破 25%,打破了美元在石油贸易中的垄断。 就连和欧洲的合作,中国也找到了新方向,中欧在民用航空领域联合研发了 C929 客机,中国提供机身制造技术,欧洲负责航电系统,双方共享市场,这种 “技术互补、利益共享” 的合作模式,让欧洲在中美之间更愿意保持中立。 新加坡智库认为,中国的多边合作不是 “拉帮结派”,而是 “互利共赢”,通过给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市场、资金支持,构建起一个不依赖美国的合作网络,这样在应对中美矛盾时,就不会孤立无援。 中国这一系列主动战略的背后,是硬实力的支撑。2024 年中国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8%,超过欧盟,在全球仅次于美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40 万家,比 2020 年增长了 50%。 国防预算虽然保持适度增长,但重点放在了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研发上,保障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的能力不断提升。 新加坡直言,中国不再是 “被动应对中美矛盾”,而是 “主动塑造博弈环境”,通过技术自主掌握核心能力,通过产业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多边合作拓展战略空间,这三大举措加起来,就是用硬实力为自己 “保驾护航”,让美国再想通过技术封锁、贸易打压遏制中国,变得越来越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和平解决矛盾的意愿。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中国始终愿意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美分歧,但前提是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新加坡也看明白这一点,指出中国的主动战略是 “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和平博弈”,有了技术、产业、多边合作的硬实力,中国在对话中才有更多话语权,才能让美国不敢轻易挑衅,从而更有可能实现和平解决矛盾的目标。 毕竟在国际博弈中,光靠 “和平承诺” 不够,还得有让对方不敢轻易动武、不敢随意打压的硬实力,这才是中国主动战略的真正意义。 现在中美博弈还在继续,中国的技术自主、产业布局、多边合作还会不断推进。新加坡预测,未来 5 年,中国在芯片、新能源、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会进一步扩大,和更多国家的多边合作也会落地,这将彻底改变中美博弈的力量对比,让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信源:新加坡智库关于中美博弈的报告_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官网
果然如中国所料:特朗普要弃车保帅了,美专家称“中国准备50年”近几天的事实告
【154评论】【233点赞】
用户10xxx98
对美西方不抱任何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