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立法,参议院通过芯片法案禁止向中国出口,10.10日,该法案以《保证美国

烟雨评社 2025-10-13 10:50:34

美国正式立法,参议院通过芯片法案禁止向中国出口,10.10日,该法案以《保证美国国家人工智能访问与创新法案》(GAIN AI Act)的形式,作为《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 2026)的修正案,由共和党参议员吉姆·班克斯(Jim Banks)和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共同提出,并在参议院以较大优势获得通过 10月10日,根据美国参议院周四通过的立法,先进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AMD必须确保其产品优先供应给美国企业,然后才能向中国供货。这一结果令芯片行业阻止该立法的努力受挫。 法案里的限制范围比之前的行政令更细,不是笼统地 “禁高端芯片”,而是列了明确的技术门槛。比如针对 AI 训练用芯片,法案规定 “算力超过 500 PFLOPS、内存带宽超过 1.2 TB/s” 的芯片,一律禁止对华出口。 就算是算力没到这个标准,但能通过 “多芯片堆叠” 技术提升到该水平的芯片,也在限制之列。还有芯片制造设备,像用于 7 纳米及以下制程的光刻机、蚀刻机,以及生产第三代半导体的离子注入机,都被纳入 “禁止出口清单”,连技术授权、维修服务也不让提供。 法案还要求美国企业 “禁止与中国企业合作研发先进芯片”,哪怕是在第三国开展的联合项目,只要有美国技术参与,都得报备审批。 为了让限制落到实处,法案还加了 “追溯条款”。要是美国企业在法案通过前,已经和中国企业签了芯片出口合同,必须在 90 天内终止合作;已经交付的芯片,要是属于法案限制范围,得向美国商务部提交 “使用跟踪报告”,确保这些芯片没被用于 AI 训练、军事相关领域。 美国商务部还被要求每季度发布 “对华芯片出口合规清单”,把违反规定的企业列出来,轻则罚款,重则取消美国政府订单资格,要知道,像英特尔、高通这些企业,每年从美国国防部拿的订单就有几十亿美元,谁也不敢轻易违规。 法案通过后,美国芯片企业的反应很复杂。英伟达、AMD 这些靠对华出口 AI 芯片赚钱的企业,第一时间就表达了担忧。 英伟达 2024 年对华 AI 芯片销售额占其总营收的 28%,要是真按法案限制,这部分收入得砍掉一大半;AMD 也差不多,对华出口占比达 22%,而且中国客户还在等着他们的新代际芯片交货。 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找国会游说,希望能 “放宽算力门槛”,或者 “给过渡期”,但从目前参议院的态度来看,松口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这边其实早有应对。2024 年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在中低端芯片领域的自给率已经达到 65%,像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制程已经稳定量产,虽然比 7 纳米落后一代,但能满足大部分消费电子、工业设备的需求。 针对 AI 芯片,华为、海光信息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产品,虽然算力比英伟达的 H100 差一些,但通过 “软件优化 + 集群部署”,也能支撑中小规模的 AI 训练。 而且中国还在加大对芯片制造设备的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投入超过 800 亿元,上海微电子已经能生产 28 纳米光刻机,虽然还不能用于高端芯片,但至少打破了海外垄断。 法案还可能影响全球芯片产业链。韩国三星、SK 海力士,中国台湾的台积电,这些企业都用了美国的芯片设计软件或制造设备,按照法案规定,要是他们向中国出口含有美国技术的芯片,也得经过美国审批。 三星在西安有内存芯片工厂,台积电在南京有 28 纳米工厂,要是审批严格,这些工厂的产能可能会受影响。欧盟也对这个法案有意见,欧洲芯片企业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每年对华出口的汽车芯片占其营收的 30% 以上,要是美国法案影响到他们的出口,很可能会引发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现在法案还得等众议院通过,再由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不过按照往年 NDAA 的通过节奏,大概率会在年底前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里还留了个 “后门”,要是美国企业能证明 “出口芯片不会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可以向美国商务部申请 “豁免”,但从之前的审批情况来看,豁免通过率不到 5%。这也意味着,对中国的芯片限制,短期内很难放松。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法案既是挑战也是动力。虽然高端芯片进口更难了,但也会倒逼本土芯片产业加快突破。2025 年年初,中国已经启动 “先进芯片攻坚计划”,整合国内 120 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重点突破 AI 芯片、光刻机等 “卡脖子” 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参议院在经历长达一个月的僵局后,最终将该项措施纳入年度国防政策法案获得通过,但该条款能否正式生效仍存变数。众议院已于 9 月通过未包含出口管制条款的版本,两院议员现在需要协商最终方案,相关出口管制条款可能会被剔除。 信源:《2026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 2026)修正案提案说明_美国国会官网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