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蕊蕊聊过去 2025-11-10 16:35:46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在半导体这块硬骨头领域,一位女教授埋头苦干几十年,四次叩关中科院院士大门却总被挡在门外。谁知2007年,她突然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殊荣,成为首位中国女性得主。面对镜头,她一句“感谢祖国的栽培”道尽心声。这背后,是国家科技自立的缩影,还是人才评价的阵痛? 李爱珍1936年出生在福建石狮,那是个海边小镇,她从小就对物理着迷。1958年,她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直接投身半导体研究。那时候,国家正起步搞基础科学,她跟着老一辈科学家钻研单晶材料,七十年代转战薄膜技术。八十年代初,她去美国进修两年,学成后1982年回国,毅然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建起分子束外延实验室。这套设备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她领着团队从零起步,攻克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多项空白。国家给了平台,她就把心血全浇在上面。 回国后,李爱珍的日子就是实验室和数据打交道。九十年代,她转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专攻量子级联激光器。这种中红外激光器,用在通信和传感上特别管用。她带领团队搞出亚洲首款中波段样品,成果登上国际期刊,引用率高得让同行直呼内行。国家“973”计划启动,她的项目拿下经费,买来光谱仪,数据分析更精准。她的论文累计上千引用,专利堆成山,在半导体圈子名声在外。可这些年,她最盼的还是中科院院士头衔,那代表国内最高认可。 说起院士申请,李爱珍的经历真叫人唏嘘。她前后四次递材料,第一次在1995年左右,就在第一轮评审就被刷掉,连初步候选都没进。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到2006年,每次她都把最新成果塞满申请书,找前辈签字推荐。可结果总是不中。业内人私下议论,选拔不光看论文,还得看综合因素,她的风格太专注研究,圈子适应没那么快。这事传开,学术界小范围热议,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说体制有待完善。但李爱珍没多纠结,她知道,国家科技路子长,个人得一步步来。 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名单,李爱珍赫然在列。这消息像炸锅,北京上海的研究所都传开了。她是首位中国女性外籍院士,表彰她在半导体异质结构和量子器件上的贡献。媒体蜂拥而至,专访铺天盖地。人民日报6月16日发文,标题叫“科学不能今天栽树明天摘果”,她的话被引用最多。那天采访,她面对记者,平静说起入选过程:美方合作者去年提名,评审组审了她的三十多篇核心论文和专利。记者问国内落选咋想,她摇头道,这荣誉跟中科院评选没关系,对不起那些签名的前辈,他们信任让她责任更大。 最打动人的,是她那句回应:“感谢祖国的栽培。”她强调,没有国家从教育到平台的投入,她哪来这些成绩。去美国进修是国家派,实验室是国家建,项目是国家给钱。这话接地气,直戳人心。媒体报道后,网上讨论热烈,有人反思人才机制,有人赞她大格局。2003年她已当选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这次美国荣誉更像锦上添花。可她没飘,入选后婉拒海外讲学,专心国内项目,推动激光技术产业化。 李爱珍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中国科技人才的写照。国家从贫困起步,到现在半导体全球追赶,她是亲历者。八十年代建实验室,打破封锁;九十年代搞量子激光,补国内短板;2007年获国际认可,却不忘根。这不光是个人奋斗,更是国家栽培的结果。她的经历提醒我们,科技自立靠大家,国家机制也在优化中。像她这样,埋头干活,不求速成,才是真本事。 如今,李爱珍已近九十高龄,还在指导后辈。她的团队成果用到光纤传感和环境监测,国家“十三五”规划里,半导体专项有她一席之地。这份坚持,激励多少年轻人投身科研。想想看,四次落选换来国际肯定,她用行动证明:中国科技的底气,从来不是外来风,而是自家土壤里长出来的。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

3
2025-11-10 17:30

还有烟草院士和白酒院士吗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